扎哈罗娃回应吕特所谓“俄罗斯和中国破坏全球规则”的言论!11月6日,马克·吕特呼

洞察观史 2025-11-07 19:59:31

扎哈罗娃回应吕特所谓“俄罗斯和中国破坏全球规则”的言论!11月6日,马克·吕特呼吁北约盟国做好与俄罗斯长期对抗的准备,因为俄罗斯是世界和欧洲的“主要不稳定因素”。 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又开口了。 11月6日,他在一场军工领袖聚会上敲着桌子喊话盟国,要求他们做好与俄罗斯“长期对抗”的准备,并将俄罗斯和中国捆绑为“全球规则的破坏者”。 这套说辞像是从冷战剧本里直接复印的,但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的回应却像一记精准的回旋镖——她直接反问:“请吕特先生列出被他奉为圭臬的‘全球规则’具体清单,我们很想看看,里面是否包含了轰炸主权国家大使馆的流程,或者用一管洗衣粉当入侵借口的操作指南?” 这场交锋看似是口水战,实则揭开了北约战略深处的矛盾:一边喊着“基于规则的秩序”,一边却始终不敢明确规则的定义。 吕特的口号背后,藏着一个尴尬的现实——北约需要敌人来维系内部团结。当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顶住压力,当中国在南太平洋架起合作之桥,吕特们突然发现,旧时代的威慑剧本渐渐失灵了。 于是,“长期对抗”成了新咒语,仿佛只要重复足够多次,就能掩盖西方军工复合体对订单的渴望。 扎哈罗娃的讽刺直击要害:如果规则真如吕特所言是“全球共识”,为何始终只有北约小圈子在自说自话? 这场“规则游戏”的潜台词其实是:规则由西方制定,解释权归北约所有,而“破坏规则”的标签专贴给不服从安排的国家。 例如,北约可以一边在科索沃策动“独立”,一边指责克里米亚公投“违法”;一边默许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一边将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定义为“侵略”。 这种选择性愤怒,连德国前总理施密特都曾吐槽:“美国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 吕特的焦虑有具体目标。他近期频繁催促盟国将国防开支提高到GDP的3.5%,甚至暗示未来需逼近5%。 这笔天量资金足以让洛克希德·马丁和雷神的股价飙升,却难掩北约的内部分歧:法国抱怨“欧洲不能当美国附庸”,匈牙利直接拒绝参战,而土耳其忙着和俄罗斯谈天然气折扣。 所谓“团结”,更像是一场用枪炮订单勉强粘合的表演。 俄罗斯外交部的回应历来充满戏剧性。今年7月,吕特嘲讽俄外长拉夫罗夫“自耶稣时代就在位”,扎哈罗娃反手一击:“拉夫罗夫的工作至少让北约秘书长想起了耶稣——特别是犹大。” 这句暗藏《圣经》典故的回怼,不仅将吕特比作背叛者,还借东正教文化背景暗示西方道德的虚伪。 更早时候,当吕特贬低俄罗斯谈判代表是“1250年来的历史学家”,扎哈罗娃直接晒出乌克兰代表团团长的简历:“一位终身在电话公司当经理的国防部长,难道比学者更懂战略?” 这种带刺的幽默,恰恰戳破北约的“道德人设”。 俄方近年频繁将议题转向历史正义性:从批评西方颂扬乌克兰纳粹合作者,到指责欧盟“败坏乌克兰经济明珠”,都在争夺道义制高点。相比之下,吕特的言论始终困在“威胁叙事”中,连欧洲网友都调侃:“他的演讲词像是ChatGPT输出了冷战数据库。” 吕特或许没注意到,当他呼吁“对抗”时,世界多数国家正在悄悄转向。印度继续采购俄罗斯石油,沙特用人民币结算能源交易,非洲国家欢迎华为的5G基站——这些动向背后,是对单极秩序的无声否决。 一位东南亚学者曾比喻:“北约就像试图用望远镜管理雨林,他们眼中的‘野蛮生长’,其实是新生态的自然演变。” 俄罗斯也并非被动挨打。扎哈罗娃近期透露,欧盟对俄制裁空间已近极限,“布鲁塞尔快找不到新领域下手了”。 与此同时,俄油折价出口亚洲,军工产能全开,甚至被调侃“俄军火炮产量超过北约总和”。 这种韧性让“长期对抗”的代价愈发清晰:欧洲民众要面对上涨的能源账单,乌克兰战场陷入僵局,而美国还得操心明年大选可能颠覆政策。 这场交锋或许没有赢家,但足够让我们看清:国际秩序不是北约的私人俱乐部章程,而是所有国家共写的长卷。 当吕特们忙着给世界划敌我战线时,历史早已悄悄转向——金砖国家在扩员,“一带一路”在修桥,而扎哈罗娃的调侃反而成了多极化世界的注脚:“真正的规则,从来不需要靠恐吓来推销。” 你怎么看吕特的“长期对抗论”?是战略必需还是旧霸权挽歌?评论区聊聊你的观察! 信息来源: 凤凰卫视 ——2025年11月7日今天全世界都在看的新闻

0 阅读:99

评论列表

椿香

椿香

3
2025-11-07 23:22

这货就是来制造问题的,不然北约死了,他还有官当吗?为了权和利,坑芝拐骗,连吓带哄,只为北约能续魂,可怜的欧洲被北约象寄生虫一样给活生生地拖成“病猫”!

猜你喜欢

洞察观史

洞察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