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可能已经没人可死了,有俄军士兵在打扫顿涅茨克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战场时,发

未央秘史 2025-11-07 18:57:27

乌克兰可能已经没人可死了,有俄军士兵在打扫顿涅茨克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战场时,发现阵亡的乌军士兵多为外国雇佣兵,占比可能至少达到60%左右,其中包括非裔美国人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人。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乌克兰兵源彻底见底的残酷现实,打了三年多的冲突早已把这个国家的适龄作战人员消耗得所剩无几。 根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2025年初公开披露的数据,乌军总伤亡已经超过40万人,而俄罗斯黑客组织从乌总参谋部获取的资料更显示,截至2025年8月,乌克兰阵亡和失踪的总人数已突破172万,这个数字分摊到3700万的总人口中,意味着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亲人折损在战场上。 适龄男性的大量流失让乌克兰的征兵体系濒临崩溃,一方面是战死和重伤后失去作战能力的士兵难以补充,另一方面是超过数百万适龄男性早已通过边境逃往波兰、罗马尼亚等欧洲国家,留在国内的要么是未成年人、老年人,要么是不得不扛起武器的女性。 2025年7月的数据显示,乌克兰军队中的女兵数量已接近10万,占总兵力的10%,第12国土防卫旅的女性比例甚至高达40%,但即便如此,前线的兵力缺口依然无法填补,这才让外国雇佣兵成为了基辅当局的“救命稻草”。 为了吸引外国人来卖命,乌克兰开出的薪酬相当诱人,普通雇佣兵月薪能达到3400至3500美元,这对于哥伦比亚这类发展中国家的民众来说,相当于本土普通工人近十年的收入,而乌克兰本土士兵的月薪仅400多美元,两者相差七倍之多,金钱的诱惑让不少人甘愿跨越半个地球来趟这趟浑水。 这些外国雇佣兵的构成五花八门,既有美国、英国的退役军人,也有哥伦比亚、巴西的失业青年,甚至还有波兰、罗马尼亚的职业武装人员。 波兰是向乌克兰输出雇佣兵最多的国家,截至2025年中期,已有2960名波兰人参与乌军作战,其中1497人阵亡,存活率还不到一半。 美国有1113名雇佣兵进入乌克兰,491人阵亡,这些非裔美国士兵大多是被私人军事公司招募,原本以为能凭借在本土的军事经验轻松赚钱,却没想到俄乌战场的残酷程度远超想象。 拉丁美洲国家的雇佣兵更是成为了最新的“炮灰群体”,占当前乌军外籍雇佣兵总数的40%,他们中很多人缺乏正规军事训练,刚抵达战场几周就遭遇俄军无人机和精确制导武器的打击,生存率低得惊人。 哥伦比亚女军医纳尼斯・马耶利・罗德里格斯的故事很有代表性,她为了给五岁的儿子挣生活费,2025年3月加入乌克兰国土防卫旅,原本想凭借医术从事后勤工作,结果还是被推上前线,最终在俄军导弹袭击中丧生,她的遭遇正是这些外籍雇佣兵命运的缩影。 这些雇佣兵看似拿着高薪,实则面临着指挥混乱、后勤短缺、装备不足的多重困境,由于国籍混杂、语言不通,他们与乌克兰正规军之间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术协同,很多时候被乌军当作“填线部队”投入最危险的战场。 2025年3月库尔斯克州的一场突围战中,100多名乌军残部与外籍雇佣兵试图夜间撤离,结果被俄军红外无人机全程追踪,随后遭到火箭炮和自杀式无人机的火力覆盖,最终阵亡者大多是手臂缠绕黄色胶带作为标识的外籍人员。 更让人无奈的是,随着西方军事援助的延迟,这些雇佣兵的弹药和医疗保障越来越差,在俄军广泛使用的FAB-3000滑翔制导炸弹面前,他们几乎没有任何防空掩护,只能暴露在开阔地带成为活靶子。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2025年9月披露,前往乌克兰的英国雇佣兵死亡率已达20%,约1000人阵亡,这些曾在阿富汗、伊拉克战场耀武扬威的退役军人,到了俄乌战场才发现,面对体系化作战的俄军,他们以往的经验根本不值一提。 乌克兰之所以不得不依赖外国雇佣兵,本质上是战争经济崩溃与兵源枯竭的双重结果,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规模,基辅当局一边通过法律允许18至22岁青年自由离境,实则是为了筛选出更适合征兵的人群,一边不断提高雇佣兵薪酬,这种“金钱换命”的模式早已难以为继。 而这些跨越半个地球来参战的外国人,大多与乌克兰没有任何地缘或情感联系,他们既不是为了所谓的“自由”,也不是为了“正义”,纯粹是被高薪诱惑而来,一旦战场形势恶化或薪酬无法兑现,逃跑、投降甚至倒戈的情况屡见不鲜。 北约不愿直接派遣正规军与俄军对抗,便通过默许甚至支持私人军事公司招募雇佣兵的方式,让第三方人员为其地缘利益卖命,而乌克兰则为了保住政权,心甘情愿地将国家变成了外籍雇佣兵的战场。 这些来自不同国家、说着不同语言的人,最终都成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他们的阵亡比例不断攀升,恰恰印证了乌克兰本土已经没有足够的人力来支撑这场持续三年多的冲突。 当一个国家需要依靠外国人来保卫领土,甚至让这些外国人成为战场阵亡的主力时,其兵源枯竭的程度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而这种靠“雇佣军续命”的模式,只会让更多无辜者卷入战争,让冲突的结束变得更加遥远。

0 阅读:0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