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布了 2025年11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预计将与制药巨头礼来和诺和诺德的高管共同宣布一项重磅协议,旨在将其网红减肥药价格大幅下调至每月149美元水平,并推动这些药物纳入美国联邦医保覆盖范围。 往前倒半年,这事想都不敢想,要知道之前这东西在纽约随便一支就得上千美元,比伦敦贵出十几倍。 这价格一出来,不少美国人都觉得不敢信,毕竟之前这药可是妥妥的“奢侈品”,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这些网红药刚火的时候,社交媒体上全是打卡晒单的,但真正能长期用的没几个。 美疾控中心的数据摆着,黑人成年人里快一半BMI都超过30,西班牙裔也接近四成,比白人比例高不少,但这些群体的家庭财富往往只有白人的五分之一不到,之前上千美元的药费根本扛不住。 耶鲁大学的研究早就指出来,符合用药条件的少数族裔里,一大半都被经济门槛挡在门外。 特朗普敢啃这块硬骨头,不是一时兴起,早在今年5月他就签过降药价行政令,当时就盯着减肥药这类价格差距大的药物不放,还在社交平台上连珠炮似的发问,为啥美国药价能比其他国家高5到10倍。7月底更是直接给17家药企发信函,明着施压要降价。 说白了,这背后全是民意考量,2024年美国处方药净支出都飙到4870亿美元了,药价问题早成了老百姓最怨的事儿,抓住这点就是抓住了选票。 礼来和诺和诺德愿意点头,也不是被吓住了,这两家之前就试过直销,把原价超1000美元的药降到499美元,明显是在试探市场。而且高盛早预测过,口服版减肥药到2035年价格得跌到308美元,现在提前降价其实是抢占先机。 更关键的是联邦医保这块肥肉,一旦纳入覆盖,销量能翻好几倍,就算单价降了,总利润未必少。之前只有10个州的医疗补助计划覆盖减肥药,联邦层面一放开,市场盘子直接扩大一个量级。 但这事儿没表面那么简单,美国药价高的根子太深了,兰德公司早算过账,美国品牌药价格平均是其他国家的三倍还多。问题出在制度上,政府一直没法直接跟药企谈价,直到《通胀削减法案》才给了医保一点谈判权,还只限于少量药品。 中间还有个叫PBM的药品福利管理公司在搅局,三大巨头靠着自营药房,把有些药的价格翻了几百倍,药厂和PBM互相博弈,最后成本全摊到患者头上。 这次协议能谈成,估计是各方都让了步,礼来之前就喊着要降低PBM的影响力,说不定这次特朗普那边承诺会出手规范中间环节。而且药企也有自己的小算盘,现在仿制药的压力越来越大,早点用低价站稳脚跟,能提前构筑壁垒。 特朗普这边也没把话说死,之前行政令说要30天内定降价目标,这次直接拿具体协议出来,明显是想绕过国会那套繁琐流程,先把生米做成熟饭。 联邦医保覆盖这步最难啃,之前商业保险对减肥用药报销就没准谱,医疗补助计划更是大多不覆盖。主要是钱的问题,2024年医保支出已经够吃紧了,要是减肥药这种需要长期用的药全面覆盖,每年得多花几百亿。 而且还得解决医学争议,之前很多医生都反对滥用,毕竟这药原本是治糖尿病的,被当成减肥神药后,不少糖尿病人都拿不到药了,《华盛顿邮报》去年就报道过Wegovy短缺导致的用药竞争。 业内对这事儿的看法分裂得很,药企股价没像上次行政令那样大起大落,明显是提前有了预期。但分析师心里都清楚,落地难度不小。乔治城大学有教授就说过,这种绕过国会的政策容易引发诉讼,之前类似的提议都被法院叫停过。 还有人算过账,就算按“最惠国价格”对标,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也就降5%,现在直接砍到149美元,后续执行肯定会打折扣。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短期确实是好事,尤其是那些低收入家庭,之前要么咬牙自费,要么只能放弃治疗。埃默里大学的医生早就抱怨,现在越来越多病人被保险公司拒付药费,无力承担的只能被抛弃。要是医保真能覆盖,至少那些有并发症风险的肥胖患者能喘口气。 但也有人担心,降价会不会影响研发投入,罗氏之前就放话,要是强行压价,500亿美元的在美投资就得打问号。 这事儿更像特朗普下的一盘政治棋,11月这个时间点很微妙,刚好卡在民意调查的关键期,拿药价做文章最能拉好感。但能不能成还得看后续,毕竟PBM和药企的游说力量大得很,之前PhRMA协会就喊着降价会损害患者利益,背后全是利益博弈。 不过话说回来,不管最终落地多少,能把上千美元的药价拉到149美元的水平,已经算是打破了之前的定价惯性。 现在就看30天后卫生部怎么定具体细则,要是真能管住中间环节的利润,说不定这事儿真能成。但美国医疗体系的沉疴积了这么多年,想靠一份协议彻底解决根本不现实。那些等着用药的老百姓,估计还得捏着一把汗,毕竟之前多少次降药价的承诺,最后都不了了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