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赢了选举也当不了总理?荷兰反华首相即将落败,中荷关系或将改善 当地时间

士气沉沉 2025-11-07 14:22:16

[微风]赢了选举也当不了总理?荷兰反华首相即将落败,中荷关系或将改善 当地时间 10 月 29 日,荷兰议会众议院选举的最终计票工作接近尾声,这场因前联合政府破裂而提前启动的选举,最终呈现出意料之外的格局。 曾经主导执政联盟的保守阵营遭遇显著失利,其核心政党自由党(PVV)的席位从 2023 年选举的 37 席大幅滑落至 26 席,而此前长期处于政坛边缘的进步阵营代表六六民主党(D66)则实现跨越式增长,以 26 席的成绩与自由党持平,凭借阿姆斯特丹地区 1.5 万张选票的微弱优势实现领跑,创下该党成立以来的最佳选举战绩。 选举结果的反转背后,是荷兰民众对政治内耗的厌倦与民生诉求的集中表达。上届联合政府由自由党、自由民主人民党等四党组成,耗时 223 天才完成组阁,却在执政仅 15 个月后因政策分歧崩塌。 保守阵营主导期间,移民政策成为争议焦点,其主张的每年庇护名额上限五万、冻结家庭团聚两年等激进举措,不仅与联盟伙伴产生严重分歧,也引发欧盟层面的法规质疑,而鹿特丹港口移民船舶事件更让内部矛盾彻底公开化。 与此同时,荷兰国内住房短缺问题持续恶化,二十万户家庭等待住房分配,通胀率攀升至 3.5%,医疗资源紧张导致中产阶层看病排队数月,这些民生困境让选民对保守阵营的执政能力失去信任。 进步阵营精准捕捉到这一诉求,提出新建十万套住房、加大教育投资、推动气候转型等务实主张,其领袖罗布・耶滕在电视辩论中的稳健表现与多元传播策略,成功赢得城市中产与年轻选民的支持,将票仓从核心城市拓展至郊区。 即便进步阵营暂时领跑,外界对其能否顺利掌权仍存疑虑,这与荷兰独特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荷兰众议院共 150 个席位,需获得 76 席才能形成多数政府,而本次选举中没有任何政党能单独达标,至少需要四个政党联合才能组阁。 除了领先的两大阵营,自由民主人民党(22 席)、绿党 - 工党联盟(20 席)、基督教民主联盟(18 席)等多个中间派政党占据关键席位,这些政党在移民政策、财政支出、欧盟合作等核心议题上立场各异,达成共识难度极大。 更关键的是,进步阵营已明确表态将排除保守阵营参与组阁,进一步压缩了联盟组建的选择空间。荷兰政治史上曾出现选举后十个月才完成组阁的案例,甚至有过协商破裂重新投票的情况,此次组阁谈判预计将持续数月,期间任何政党间的分歧都可能导致组阁失败。 保守阵营的落败,为中荷关系的改善带来了潜在契机。在保守阵营执政期间,其强硬的对华政策给双边合作造成明显阻碍,今年 10 月的安世半导体资产冻结事件便是典型例证。 荷兰政府援引旧法冻结中资控股企业资产,强制暂停相关运营,不仅导致荷兰本土企业遭受直接经济损失,更引发欧洲汽车产业链断供风险,最终迫使荷兰经济大臣公开呼吁与中国紧急谈判。 事实上,中荷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中国既是荷兰半导体设备、农产品的重要出口目的地,也是其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荷兰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对华贸易在荷兰外贸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便经历短期波动,双边贸易仍已呈现恢复增长势头。 进步阵营在竞选期间多次强调,将优先聚焦国内民生问题,其对外政策更注重务实合作而非意识形态对抗,其倡导的多边合作理念与中国互利共赢的发展原则存在契合点,若能成功组阁,大概率会调整此前的限制性措施,推动半导体产业链协同、农产品贸易等领域合作回归正轨。 不过,中荷关系的改善仍需经历渐进过程。新政府组建后,政策调整需经过内阁协商、立法审批等多重程序,而荷兰政坛碎片化的格局也可能导致政策执行受到制约。 同时,保守阵营虽失去执政地位,但仍保有 26 个议会席位,其反移民、对华强硬的主张仍有一定社会基础,可能在议会中对合作政策形成牵制。这场选举不仅重塑了荷兰的政治格局,也为中荷关系发展带来新的变量。 荷兰新政府的组建进程将如何推进?进步阵营若成功掌权,对华政策调整会面临哪些现实挑战?中荷在半导体、环保、农业等领域的合作又将迎来怎样的新可能?欢迎读者分享你的观察与思考。

0 阅读:436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