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丧尽天良!”云南彝良,一名男子将500斤腊肉挂在墙上,先后两次往肉上喷洒敌敌畏,随后将这些腊肉卖出1万多元。可好景不长,男子的恶行最终败露,经抽样检测,这批腊肉的敌敌畏含量为0.06-1.1mg/kg。男子最终被罚款12.5万元,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这样的判决引发了大众的不满。 “有人为了多卖点腊肉,竟干出这种事!”腊肉本来是当地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的传统美味,挂在屋檐下,冒着木柴烟火的味道,是记忆,也是年味。但谁也没想到,有人竟把这种朴素的食物变成了“毒肉”。 彝良的腊肉之所以让人惦记,从来不是什么山珍海味的噱头,而是当地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实在——选新鲜的土猪肉,用盐巴、花椒、八角慢慢揉搓,挂在灶房梁上,借着柴火的烟气日复一日熏制,直到肉色变得红亮,油脂顺着纹理慢慢渗出,切开后满是自然的咸香。农户们熏腊肉,要么自家吃,要么送给远方的亲友,就算拿到集市上卖,也是凭着良心定价,赚的是辛苦钱。可这名男子倒好,为了让腊肉“看起来更鲜亮”“放得更久”,竟动起了往肉上喷敌敌畏的歪心思! 敌敌畏是什么?那是国家明确限制使用的有机磷农药,对人体的消化道、呼吸道都有强烈刺激,长期摄入或一次性误食过量,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甚至昏迷的症状,严重时能危及生命。他难道不知道这东西有毒?恐怕不是不知道,而是被1万多元的利润冲昏了头脑!500斤腊肉,从收购猪肉到熏制加工,本就需要不少成本和功夫,可他不愿踏实付出,反而想着走“捷径”,用毒药给腊肉“保鲜增色”,这种行为哪里是做生意,分明是在拿别人的健康当赌注! 更让人愤怒的是,这批毒腊肉流向市场后,不知道多少家庭买去当了下酒菜,多少老人孩子不知情地吃进了肚子。有当地网友说,那段时间不少人吃完腊肉后出现了轻微呕吐、拉肚子的情况,一开始还以为是自己肠胃不好,直到男子被查处才知道,原来是吃了喷了农药的毒肉!想想都让人脊背发凉——我们花钱买的是放心食物,是承载着年味的传统美味,最后却成了伤害身体的“毒药”,这种欺骗和伤害,比单纯的诈骗更让人难以接受。 判决结果出来后,网友的不满完全在情理之中。罚款12.5万元,看似比他赚的1万多元多了10倍,但对于这种明知故犯、危害公众健康的行为来说,这样的经济处罚是否能起到震慑作用?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2年,相当于不用真正坐牢,这样的刑罚力度,又怎能让其他心怀不轨的商家引以为戒?要知道,食品安全无小事,每一次对黑心商家的纵容,都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伤害。去年某地也曾出现过用甲醛浸泡毛肚的案件,涉事商家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对比之下,这起毒腊肉案件的判决确实显得偏轻。 有人说,或许是男子认罪态度好,才获得了缓刑机会。可认罪悔罪不能成为减轻处罚的唯一理由,更要考虑行为造成的社会危害。500斤毒腊肉流入市场,影响的是成百上千人的健康,破坏的是当地腊肉的口碑,这种对传统美食的亵渎、对公众信任的践踏,理应受到更严厉的惩处。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犯罪,从来都不是“小事”,而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只有用重典、下狠手,才能让那些黑心商家不敢越雷池半步。 彝良的腊肉,本是当地的一张名片,是农户们靠着诚信和手艺积累起来的口碑。可就因为这一个人的贪心,让不少人对当地腊肉产生了阴影,甚至不敢再购买。那些踏实做腊肉的农户,平白无故受了牵连,生意受到影响,这难道不是对诚信经营者的不公? 食品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更容不得一丝黑心。从毒奶粉到毒胶囊,再到如今的毒腊肉,每一起食品安全事件都在敲响警钟——只有让违法者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守护好我们的餐桌安全。希望这起案件能成为一个契机,推动食品安全监管更加严格,让那些想在食物上“动手脚”的人,彻底打消念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