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辽沈战役中,我军一共俘获32万人,林彪将6万余名老弱士兵放走了。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1-07 13:06:54

1948年辽沈战役中,我军一共俘获32万人,林彪将6万余名老弱士兵放走了。 说起1948年的辽沈战役,那可真是解放战争里的一场硬仗。 东北野战军从9月12日就开始动手了,先瞄准锦州这个要害地方。 10月7日,部队开始猛扑锦州,国民党守将范汉杰在那儿死守,仗着工事结实,可没想到只扛了一个星期,10月15日锦州就丢了。这下子,东北和关内的通道被切断,国民党军在东北就成了瓮中之鳖,关起门来挨打的局面摆在那儿。 林一看锦州拿下,手里5个纵队的兵力空出来了,本来可以歇口气,打扫战场再找下一个目标。可偏偏这时候,西进兵团还在那儿磨蹭,离得又近,东进兵团在塔山那儿被打得没了脾气,锦州一失守,他们干脆后撤了点。 机会上门,林哪能放过。 他把能调的兵力全拉上,总共10个纵队,扔出9个去扑廖耀湘的西进兵团。 那兵团可不简单,十几万人,6个军里头有两个国民党五大王牌,廖耀湘本人还是东北剿匪副总司令,仅次于卫立煌。 要是吃掉他们,国民党在东北的士气准崩盘,收复全境就容易多了。 起初的计划是拦头、拖尾、夹中间,可廖耀湘一看不对劲,赶紧带着机械化部队在平原上跑路。解放军追得飞快,各部穿插得太猛,位置乱套,建制全搅和在一起。 营长报告位置时,说不清楚,只知道附近有个小土包,枪声到处响。 要恢复指挥,得用电台指定集结点,花一天多时间。可那样廖耀湘也缓过劲儿,说不定就溜了。 参谋长刘亚楼汇报部队联系不上,原计划执行不了,林想了想,下令:各纵队别找师,师别找团,大家伙儿就盯着廖耀湘去。 简单说,全军散开,自由行动,想怎么插就怎么插,想打谁就打谁。 9个纵队近40万人围了廖兵团,林反手就把他们解散了。这仗打得,能聚能散,解放军这特点淋漓尽致。 国民党那边乱成一锅粥,到处是解放军,又到处是自己人,炮兵营傻眼了,不知朝哪儿轰。 违反兵法常理,以乱打乱,这成了中国军史经典。接战没两天多,廖兵团就全完了,廖耀湘活捉。这战绩在国民党里最差劲,李仙洲乐坏了。 1947年,李仙洲5万人不到三天被歼,王耀武气得直骂:就是五万头猪,共军三天也抓不完。廖耀湘十几万人两天多就没了,比李仙洲还烂,进了功德林战犯堆里,廖耀湘垫底,李仙洲解脱了。 廖耀湘气急败坏,对刘亚楼说:你们打什么仗,不懂战术,要不摆开重打。 刘亚楼回:不是我们不讲究,是你看不懂,我们以胜仗为本,事实摆着。廖耀湘脸红脖子粗:土八路用巫术吧?这话传到高层,当笑话讲。廖耀湘能力不行,还死鸭子嘴硬。 战役结束,东北野战军伤亡6.9万,国民党伤亡5.68万,被歼47.2万,其他基本俘虏。 50多万国民党军,除少数乘船跑掉,全军覆没。 林放走6万多老弱士兵回家,这事儿不光是仁慈,还聪明,不拖累部队。那些俘虏里头,大部分后来转化成解放军。国民党败得没脸见人,廖耀湘功劳不小。 国民党军队那残暴劲儿,从老早就有。曾国藩1864年破天京,湘军进城杀10多万,尸堆如山,秦淮河里血腥味儿冲天。妇女40岁以下一个不剩,全掳走。赵烈文亲眼见,路边尸体摞着,老弱最多,还有幼儿被戳死。 太平军进城时没这么祸害,可湘军烧杀抢掠,把南京搞得永穷。蒋介石学曾国藩,1931年围剿苏区,下令村庄全烧,匪化深的地方平毁净尽,格杀无余。 东固一带,国民党假撤退,埋伏放火引村民救火,一下杀100多。长征后,苏区更惨,国民党军过处,草过刀、石过火、人换种。徐海东家乡66亲属被杀,苏区人口三年从380万掉到190万,赣州百万计被害。国民党就这样,表面光鲜,底下血流成河。 相比之下,解放军不一样。柏杨在沈阳见四野入关,部队夜行军,安静得像从地里冒出。柏杨他们穿国民党军装,雇大车南下,路上挤满官太太、老人小孩。马撞到解放军战士,他们不吭声让路。警卫问,你们哪部队,怎么坐车?一说国军,他们看通行证就放行。 村里宿营,没岗哨,村民照常过日子。柏杨感慨,这才是王者之师。国民党溃兵灰溜溜走,四野井井有条。 这仁义从哪儿来?党的建设是根。 1927年三湾改编,毛泽东把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民主管理。秋收起义5000人撤退时跑得剩1000不到,长征2万5千里却没散架。 为什么?党支部宣传思想,中国穷苦因帝国主义、地主剥削。 我们是为解放穷苦大众打仗,不是为工资,最高领袖生活简朴,下边干部跟着学。 士兵震撼,不为钱权,为理想拼命。 党建让军队有灵魂,聚散自如,大纵深穿插成绝招。孟良崮首用,朝鲜第五次末用,辽西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战果最好。

0 阅读:210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