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造出来了!中国光刻机历史性突破,荷兰ASML担心的事情出现了。 对于全球光刻机巨头ASML来说,他们CEO傅恪礼之前提过的一句话,现在真的一步步变成现实。 他当时强调,越限制中国,中国就越不会依赖别人,而是会更大力度地推进自主研发,速度还会比外界预想的快。 很多人听的时候不当回事,而现在的情况证明,他的判断并不是情绪化表达。 ASML长期垄断着高端光刻机市场,尤其是EUV设备,一台能卖到上亿美元,这个价格一直让他们在行业里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可是在美国不断施压的背景下,荷兰政府不得不收紧出口政策,对中国市场的限制越来越严,ASML向中国交付设备的审批变得更慢,手续更复杂,有些订单甚至被迫暂停。 这种限制对ASML的营收有直接影响,过去几年,中国市场大约能贡献他们总收入的15%到20%,属于关键增长来源。 现在订单减少,年报里的数据很明显。原本依赖中国需求保持增长的策略,突然出现断档,这让ASML上下都感到不安。 让ASML更感压力的是,中国没有停在抱怨层面,而是开始在两条路线同时推进,这不是简单的仿造,而是针对不同难点展开突破。 第一条路线是针对前沿技术的攻关,国内团队采用的是放电等离子体技术,不同于ASML主导的激光等离子体路线,实验数据显示成本会更低,对关键部件需求更简化。 这种路线的出现让原本看起来难以打破的技术体系出现变量。 同时,中国科学院研究的新型固态深紫外激光光源也取得进展,与传统方案对比,能耗降低约70%,还能产生涡旋光束。 科研人员表示,这种光束在加工过程中能进一步提升精度,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都在规避ASML的专利体系,避免在未来量产时遇到知识产权障碍。 第二条路线更加贴近实际应用,先把产业基础弥补起来,现在已经有厂商选择将其用于碳化硅模块生产,从周期测算看,能缩短大约15%的制造时间。 随着国内技术加速突破,ASML方面开始表现出更多担忧,2023年,他们还把中国的快速推进形容为“破坏产业生态”,语气里带着焦虑。 到了2025年,官方表态已经变成担心供应链断裂,态度转变背后,是现实市场压力。 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在于稀土,ASML在设备制造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稀土材料,而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 2025年10月,中国公布更严格的稀土出口管理政策,这被视为对外部限制的一种回应,国际上随即讨论供应链安全问题,ASML内部的担忧也进一步升级。 现在可以看出一个趋势:中国在外力限制下开始形成“前沿突破 + 实际落地”的双轨模式:一边集中力量攻关关键技术,逐步掌握核心光源、材料、算法;一边先在更好切入的领域落地产品,让国产光刻机经历市场考验,逐步扩大规模。 这种模式的结果,很可能是从底层市场开始逐步向高端靠近,形成自己的供应链闭环,对于过去长期垄断的ASML来说,最大的变化不是有人追上来了,而是市场格局不再单极化。 如果限制继续加码,中国的自主进程就会更快,技术路线会更丰富,产业链会更本土化,ASML最终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在一个不再以它为唯一选择的时代,它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角色。 无论ASML愿不愿意,一场由外部压力推动的全球产业重组,已经进入进行时,中国正在用更快的速度补齐短板,用更广的路线展开突破,整个格局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