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可能已经没人可死了,有俄军士兵在打扫顿涅茨克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战场时,发现阵亡的乌军士兵多为外国雇佣兵,占比可能至少达到60%左右,其中包括非裔美国人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人。 前线泥泞、废墟、弹壳遍地,一队俄军士兵在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清理战场。抬起白布、翻动残余装备,发现尸体身份不太像乌克兰本土青年。肤色差异、英语与西语臂章、外籍证件碎片,一堆迹象拼在一起。俄军口中那句“乌克兰可能已经没人可死了”,显得格外刺耳。 这不是情绪话。最近俄方发布的前线信息提到一个惊人比例:在这一段战场上阵亡的乌方人员中,外籍雇佣者比例可达六成。非裔美籍、拉美国家青年,都躺在乌克兰这片泥地里。这个数字没有独立国际机构完全核验,但时机敏感、细节不断冒头,让人很难当成空话。 先把背景拉大一点。康斯坦丁诺夫卡位于顿涅茨克方向,是今年秋天俄军重点推进区域之一。多份公开战报显示俄军这段时间在努力向德鲁日基夫卡方向推进,试图撕开乌军防线。国际安全研究机构ISW十月中连续几份报告提到俄军在这一带增加火力、步兵穿插,战线胶着,但乌军压力明显上升。 与此同时,外籍武装人员这个话题突然热了。乌方早前说俄军阵营里也有来自亚洲、中东和非洲国家的雇佣人员,还点过中国、巴基斯坦、中亚国家等国籍,国际媒体也报道过被俘人员身份争议。现在轮到俄方亮这个牌,反问乌军靠谁在坚持。 这里最吊胃口的问题是:真有六成?如果真到这种程度,那说明乌克兰国内动员压力大到极限。早期大量应征者与志愿者、后期多轮动员、再到军事年龄纠纷、征兵口号改变,这条线一路走来,能看到人口压力积累得越来越重。乌克兰官方人口基数原本就不算大,冲突时间拉长带来的人员消耗,为填缺口引入外籍战斗人员成为现实选择之一。 话说回来,雇佣战斗人员国际社会并非第一次看见。俄乌双方都有类似消息:志愿者、合同兵、战术辅助人员、运输与医疗外籍队伍都有,战时叙事高度对立,身份定义经常带争议。俄方多次强调外国武装帮助乌方投入前线,乌方官方也承认国际战团存在,只是强调为“志愿者”。 问题是,这次六成这个数字太扎眼。俄军也不是第一次展示这类战场画面,但这轮信息点很集中,沿着“乌克兰兵源枯竭”这条线打宣传,也选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地点。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今年是俄军重点突破区,一旦说那地方外籍尸体堆得最多,就等于对外宣示:乌方本土士兵撑不住了。 会不会夸大?必须承认,目前没有第三方调查团队在该地带做完整身份确认。外媒更关注俄军推进速度与乌军战术调整,ISW公开文件强调俄军在该方向持续试探性前压,但并没有提那句“乌军没人可死了”。可这个说法并不是凭空出现,乌克兰国内征兵争议、青年外逃新闻、地方征兵难题,都有公开报道。 不妨换个角度:若俄方刻意夸大,用外籍比例去打心理战。这种叙事的作用很明显——让乌克兰社会产生“流血不属于本国子弟”的幻觉,让国际支持者产生动摇:给钱、给武器,牺牲却是第三国青年?煽动舆论疲态很符合信息战逻辑。 可细节挡不住信息泄露。俄方放出的装备残骸、臂章、照片碎片,有几处与美国、拉丁美洲志愿者组织先前公开信息吻合。拉美青年受雇参战的话题,拉美媒体今年夏天也报道过,涉及经济问题、军事经验兑换薪资、返回国境安全隐患。一些非洲籍青年参与俄方部队的事也有公开材料。当战场变成外籍青年比拼之地,冲突性质就越发复杂。 乌克兰方面对外籍阵亡报道一直保持模糊口径,多强调志愿性质、合法流程、国际支持正义性。这与其整体信息战策略一致:塑造“广泛国际支持抵抗侵略”的形象,避免让外界觉得本国兵源危机严重。如果公开承认为填战壕大量使用外籍人员,那舆论压力会很大。 这场信息攻防背后,最残酷的一点是:再宏大叙事,最后落地仍是尸体堆成的结论。每个埋在前线泥里的年轻人,都来自某个家、某个城市、某个母亲怀里出生。到底是自由理想驱动、利益驱动,还是招募承诺吸引,战场没有给他们留下辩解空间。 这条线还没走完。俄军继续向顿涅茨克北部方向挤压、乌军换防、冬季逼近,兵源和补给压力只会更直接。假如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外籍参战比例真在上升,那只是更大趋势的局部画面:冲突拖长、人口压力加剧、国际志愿潮退后合同兵市场扩张。一场现代战争,变成跨国劳务血战。 写到这,一点清晰:不论支持哪一方、同情谁,没人愿意看到外籍青年在异国泥地成排躺下;没人愿意看到世界把局部冲突变成替身战场。乌克兰需要和平、欧洲需要和平,世界也需要稳定。这里必须强调,中国一直倡导劝和促谈、推动冲突降温,立场清晰、路径实在。比起给枪给炮,中国给的是谈判桌、局势降温思路、发展与和平逻辑。越到焦灼阶段,越能看见对话价值。 战场上倒下的那些人,永远回不去。剩下的世界别跟着一起掉进泥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