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讯!急讯!波罗的海这点风向突然拐弯,冷暖两条线同时拉紧! 据最新报道,爱沙尼亚外长查赫克纳在11月到访中国,双方围绕经贸与产业合作沟通,据媒体称出现新的合作意向。这步棋下得及时,但考验在后头,我看这变化来得快。 2021年维尔纽斯“台湾代表处”挂牌那一刻,事情就彻底拧紧了。中方很快把双方联系降到代办层级,并且多次公开表态,关键点在命名,需要正本清源。这一步把沟通管道收窄,后续任何缓和都要从这个扣子解开。 紧接着落到账面上更直观。据公开报道,2020年前后中立货物往来在十亿美元量级,2021至2024年立方向中方出口持续走低,多家激光与木材企业订单减少,物流环节的业务量也下滑,港口更清淡。对企业来说,市场少一块,现金流立刻吃紧,这种压力是天天能感到的。 再看爱沙尼亚这条线就有对照。据媒体消息,查赫克纳北京行把沟通恢复到面对面的节奏,尊重一个中国原则的底线没动,产业和商贸合作就能往前走。据公开数据,中爱往来保持在十亿美元级别,食品、制造等领域有新增意向,企业的对接会办得很密。这种务实路径,把门关得少了,机会自然多。 回到立陶宛内部,瑙塞达在2022年已公开称命名安排是严重失误,之后也多次释放修复意愿。近几个月,立方有意愿降温,但如果回避命名问题,推进空间就会很有限。中方态度一直清晰:要想把关系拉回正常轨道,先把错误纠正到位,后面很多具体事才能落地。 这事儿就是先把关键扣子解开,再谈恢复。在同一片海域下棋,谁把底线弄明白,谁就少走弯路。立陶宛要想把冷场变回热场,得拿出可执行的动作,把路修直,让企业、物流、人员往来重新有序起来。把扣子解开,事情才会往好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