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走后,兄弟姐妹缘何形同陌路?这个春节,我窥见了亲情的真相 今年春节,是父母离开后的第三个团圆节。看着饭桌上沉默的兄弟姐妹,我忽然想起小时候,我们挤在一张炕上抢糖吃,围着灶台盼父母煮的饺子,那时的亲情浓得化不开,以为会是一辈子的牵绊。可如今,明明坐在同一桌,却只剩客气的寒暄,再没了往日的热络,像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墙。 我终于明白,父母在,家才在,兄弟姐妹之间的纽带才牢。父母就像那个圆心,我们都是围着圆心转的半径,不管走多远,总有一个共同的牵挂让我们奔赴团圆。逢年过节,大家聚在父母身边,聊的是家常,念的是手足情,哪怕有小摩擦,也会在父母的调和下烟消云散。可父母一走,那个圆心没了,我们就成了四散的孤点,各自的生活轨迹再也难有交集。 长大后的我们,早已被各自的家庭、工作、责任裹挟。哥哥要操心孩子的升学,姐姐要照料婆家的琐事,我也被生活的一地鸡毛缠得喘不过气。我们不再是只需要分享零食和秘密的孩子,而是成了丈夫、妻子、父亲、母亲,肩上扛着不同的担子,心里装着不同的牵挂。聚在一起时,聊的是房贷、育儿、工作压力,那些童年的共同记忆,渐渐成了无人提及的过往。 更让人无奈的是,父母留下的老房子,成了检验亲情的试金石。去年年底拆迁款下来,矛盾就彻底爆发了。饭桌上刚提起这事,哥哥就放下筷子,语气带着不容置疑:“这房子我当年出钱翻修过,拆迁款我理应多分一半,而且我是长子,继承家业本来就是天经地义。”姐姐当即反驳,声音陡然拔高:“你好意思说?爸妈晚年卧病在床,是谁天天端茶倒水、陪去医院?你就逢年过节来看看,凭什么多分?” 我想劝两句,却被嫂子打断:“嫂子不是挑事,我们家孩子马上要买房,正是用钱的时候,爸妈的钱本来就该留给孙子。”妹妹也红了眼:“我虽然嫁得远,但爸妈的丧葬费我也掏了,难道就没我的份?”好好的一顿团圆饭,瞬间变成了争执的战场,曾经的手足情分,在真金白银面前碎得彻底。那场争执后,我们半年没联系,直到今年春节硬着头皮聚在一起,也只剩满脸尴尬,连夹菜都透着生分。 这个春节,看着窗外的烟火,我心里五味杂陈。原来亲情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用心经营,更需要那个维系彼此的“根”。父母走了,我们更该记得,曾经是血脉让我们紧密相连。或许,少一点计较,多一点体谅,少一点疏离,多一点主动,那份渐行渐远的手足情,还能重新温暖起来。毕竟,这世上最亲的人,除了父母,就是彼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