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岁的俄共主席久加诺夫在莫斯科党内大会上掷地有声,说俄罗斯不转向社会主义,不解放乌克兰,就永远困在泥沼中,现场安静得像冬天的街道。
这句宣言恰是他政治生涯的缩影,从苏共解体到俄乌冲突,他始终以社会主义为锚点,在俄罗斯政坛动荡中寻找破局路径,其经历既是左翼力量的坚守史,更是国家困境的折射镜。
79 岁的久加诺夫自 1993 年俄共恢复活动后,便始终扛着社会主义旗帜,即便苏共解体后左翼力量陷入低谷,也从未动摇。
2012 年俄罗斯总统大选,他以 17.18% 得票率居次,仅次于普京,在亲西方思潮仍有市场的背景下,印证了社会主义理念的深厚根基。
而这种支持并非昙花一现,在国家杜马选举中更显端倪,俄共 2021 年仅有 57 席,短短几年后逆势增长至 92 席,从执政党手中抢下不少阵地,这背后正是民众对当前困境的不满,以及对他倡导的社会主义路径的重新审视。
而民众这份对国家现状的不满,并非一日形成,其根源早已在历史中埋下伏笔,叶利钦时代的私有化改革便是最初的祸根。
当时以 “经济自由化” 为名,500 家最大国企被 72 亿美元贱卖,实际价值超 2000 亿美元,改革累计损失 1.7 万亿美元,相当于 1996 年 GDP 的 4.2 倍,几乎掏空苏联工业家底。
寡头与官僚勾结,垄断石油、天然气等核心资源,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至今 96 位亿万富豪的资产总额仍占全国 GDP 的 20%,普通民众却未从经济发展中受益。
这种畸形经济结构让俄罗斯受制于人,2018 年至 2024 年 GDP 增速起伏不定,2020 年下跌 2.65%,2022 年俄乌冲突后再跌 1.44%,2023 年、2024 年 4% 左右的增长,也多依赖军工产业短期拉动,绝非健康复苏。
西方制裁更让困境雪上加霜,自 2014 年克里米亚事件以来,俄罗斯遭受的制裁累计达 6331 次,创下全球之最。
从禁用 SWIFT 到冻结海外资产,从禁运高科技产品到限制国际合作,西方制裁无所不用其极。
受此影响,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出口大幅下滑,2025 年前三季度管道天然气出口暴跌 45%,液化天然气出口下降 10%,稳定的能源收入渠道被切断。
为应对制裁和支撑冲突,国防预算一路飙升,2021 年还只有 3.6 万亿卢布,2025 年增至 13.5 万亿卢布,占 GDP 的 6.3%,每天炮弹消耗最多达 4 万发,巨大军事开支像吸血虫耗着国家经济,民生改善和产业升级的资金被大量挤占,民众生活压力持续增大。
久加诺夫强调的 “转向社会主义”,正戳中俄罗斯经济结构要害。苏联时期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已证明,国家调控整合资源、兼顾市场与民生的社会主义路径,能实现经济稳定发展。
俄共倡导的国有化核心产业、打击寡头垄断、改善民生福利等主张,直指当前沉疴。
事实上,俄罗斯应对制裁的有效举措,也暗合社会主义治理逻辑:2014 年研发的 SPFS 金融结算系统,如今已有 400 多个组织使用,外贸中卢布结算占比首次超 40%,摆脱部分美元依赖。
平行进口合法化和进口替代战略推进,让俄罗斯在食品工业、重型机械等领域逐渐脱离西方依赖,这些都印证了国家主导经济调控应对危机的有效性。
而 “解放乌克兰” 的表述,本质是久加诺夫对冲突久拖不决的破局思考。
这场冲突让俄罗斯陷入消耗战,2025 年国防预算较 2024 年增长 30%,2026 年前要将军队扩编至 150 万人,莫斯科给合同兵的一次性奖励达 230 万卢布,服役首年总收入是当地人均的 4 倍多,高昂成本难长期承受。
更关键的是,冲突持续让俄罗斯国际孤立,贸易伙伴被迫选边站队,能源出口市场被美国趁机抢占,2025 年前三季度美国对欧洲液化天然气出口暴增 60%,直接取代俄罗斯位置。
久加诺夫深知,唯有结束无休止消耗,俄罗斯才能集中精力解决国内问题,“解放乌克兰” 的提法,本质是希望通过政治手段化解冲突,打破西方围堵,为国家发展创造稳定外部环境。
从苏共解体后的动荡到俄乌冲突困局,久加诺夫数十年坚守不无道理。俄罗斯这些年的经历证明,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模式行不通,私有化滋生腐败与寡头垄断,过度依赖能源出口必然受制于人,长期地缘冲突只会持续内耗国家资源。
俄共席位增长和久加诺夫言论引发的沉默,说明越来越多俄罗斯人开始反思发展路径。
他的宣言或许带理想主义色彩,但精准点出了俄罗斯困境核心 —— 缺乏凝聚全国力量的意识形态共识,难以摆脱外部冲突消耗。
在此背景下,社会主义倡导的集体主义、国家调控、民生优先,自然成为破局重要选项,而结束俄乌冲突、打破外部围堵,更是俄罗斯走出泥沼的必经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