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

桉闻通史 2025-11-06 18:33:42

“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指出:“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不如把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却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   先说说,这2000亿有多夸张。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才3.8万亿,这一个机器就要占去近二十分之一。要是按当时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算,2000亿能供差不多1亿农村孩子,读完九年义务教育,相当于当年全国农村在校学生的总数。   更实在的是,2016年中科院全年的科研经费也就688亿,这台对撞机相当于三个中科院的年度预算,简直是吞金兽级别的存在。   杨振宁的反对不是拍脑袋,老爷子这辈子见多了大项目的坑。他当年参与曼哈顿计划时就清楚,这种巨型科学工程从来不是建完就完事儿。   欧洲强子对撞机就是现成的例子,建的时候花了50亿美元,后续维护每年还要砸几亿,中国当年参与其中,掏了不少钱,可核心的物理分析团队里,中国人连五分之一都占不到。   用杨振宁的话说,“建成了也只是给外国人当实验助理”,毕竟当时中国在粒子物理领域的顶尖人才还没成气候,大部分关键技术得靠国外引进,到时候机器是中国的,成果却成了别人的履历。   更戳痛处的是美国的前车之鉴。上世纪90年代美国搞超导超级对撞机,预算从44亿一路飙到110亿,挖了20公里的隧道,最后国会还是一刀砍了项目,白白浪费30亿美金。   杨振宁拿这事警告:“美国比我们有钱有技术,都栽了跟头,我们凭什么冒险?”这话难听却实在,2016年中国刚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兜里的钱看着多,要填的坑可不少。   芯片被卡脖子,新能源技术刚起步,连基础科研的仪器都有近一半得进口,这时候砸2000亿搞一个短期内看不到实用价值的机器,确实像赌徒押注。   再看王贻芳这边的底气,也不是空喊口号。他手里攥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成绩单,这台1988年建成的机器当年花了2.4亿,看似便宜,却让中国在τ轻子物理领域,拿到了世界第一的成果,还培养出了一批现在能挑大梁的物理学家。   更关键的是,粒子物理研究就像捅窗户纸,谁先撞开新粒子的大门,谁就掌握了未来科技的钥匙。欧洲强子对撞机2012年发现希格斯玻色子,直接带动了超导、探测器等一堆新技术突破,这些技术后来用到了医疗成像、半导体制造上,回报率藏在长远里。   王贻芳急着建机器,还有个说不出口的焦虑:当时全球粒子物理界都在盯着“下一代对撞机”,欧洲、日本都在抢进度,中国要是不掺和,未来二三十年都得跟在别人后面捡漏。   就像当年芯片产业起步时我们没跟上,后来花了百倍代价都难追回来。他那句“落后30年”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见过太多技术代差的残酷。上世纪60年代中国没搞成大加速器,结果在夸克物理研究上落后了整整一代,直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成才追上。   可网友不买账,有人翻出杨振宁的另一句话:“与其建对撞机,不如给中小学盖实验室”。这话戳中了大众的痛点,2016年还有不少农村学校,连像样的物理教具都没有,有的地方甚至得靠老师画电路图上课。   有家长算过账,2000亿能给全国所有中小学配齐实验室,还能给乡村教师涨工资,比起撞粒子,这些显然更实在。更有人吐槽:“科学家总说长远价值,可普通人先得看到眼前的好处吧?”   这场争论的本质,其实是“远水”和“近渴”的博弈。杨振宁怕的是重蹈苏联的覆辙,当年苏联砸重金搞军备竞赛,忽视民生,最后落得崩盘的下场。   他知道2000亿不是一笔小钱,要是打了水漂,后续的基础科研经费都会受影响。王贻芳怕的是错过技术窗口,就像当年美国错过液晶显示技术,让日本趁机崛起,再想追就难了。   有意思的是,这场争论没吵出结果,时间却给出了答案。这几年中国没建那台2000亿的对撞机,反而把钱砸进了更急需的领域:芯片领域搞出了28纳米全产业链,新能源电池占了全球60%的产能,就连基础科研也没落下,2023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5%,比2016年提高了0.45个百分点。   更巧的是,中科院后来搞了个“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预研,先花2亿做可行性分析,没冒进砸大钱,算是取了个折中方案。   现在回头看,杨振宁的谨慎不是保守,他摸清了中国发展的节奏。当年我们确实没实力一口吃成胖子,与其赌一把大的,不如把钱花在能快速见效的地方。王贻芳的远见也没错,粒子物理终究是前沿科技的基石,只是时机没到。就像网友说的:“不是不建,是得等兜里更有钱、技术更扎实的时候再建”。   这场争论最值钱的地方,其实是让大家明白:科技发展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要是换作现在,你觉得这2000亿该怎么花?是冒风险建对撞机赌未来,还是先把基础教育的底子垫厚?

0 阅读:8

猜你喜欢

桉闻通史

桉闻通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