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教师火了! 在一场教育论坛上,退休语文教师萧斌臣突然站起身,面对满场专家直言不讳:“让家长去监督作业,这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现在的老师觉得让家长批改作业是天经地义,那要老师干嘛?” 全场寂静,随后掌声雷动。 这位老教师,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我教了43年书,从没让家长改过一道题。作业为什么叫‘作业’?那是学生对课堂的反馈,是老师了解孩子掌握情况的窗口!你现在把这扇窗关了,让一个白天打工、晚上加班的爸爸妈妈拿着红笔坐在灯下改数学应用题——这是责任转移,不是家校共育!” 他越说越激动:“有的老师甚至在群里点名批评家长:‘某某妈妈又没签字!’‘谁负责孩子的学习?’说得好像父母不改作业就是不负责任。可我想问一句:你拿国家工资,站在讲台上,你的责任去哪儿了?” 这番话像一记重锤,砸醒了无数沉默的家长。 有网友泪目留言:“我每天加班到九点,回家还得趴着改作业,孩子写错一个字我都得跟着挨批……我不是不想陪他,但我真的累了。” 另一位父亲写道:“我小学毕业,现在要辅导五年级数学,公式看不懂,英语读音靠百度……这不是教育,是折磨。” 萧老师不是反对家长参与教育,而是痛心于边界感的彻底崩塌。 他说:“父母可以陪伴、鼓励、督促孩子养成习惯,但专业的事必须由专业的人来做。医生不会让家属开处方,法官不会让群众判案子,怎么到了老师这儿,批作业就成了‘家长义务’?” 更可怕的是,这种“转嫁”正在吞噬教育的本质—— 孩子不再敬畏知识,而是害怕父母查作业; 家庭不再充满温情,而是变成第二间教室; 老师的职责,在一句“为了孩子好”中悄然消失。 令人动容的是,萧老师至今仍每周去乡村小学义务讲课。他的教案工整如初,批改作文时连标点都不放过。 “我改一辈子作业,不是因为轻松,而是因为——这是我吃饭的良心。” 这声怒吼,不该只回荡在礼堂里。 它该响在每一个微信群、每一份打卡任务、每一次家校沟通之前—— 别再用“为你好”的名义,把教育的责任,压碎一个普通家庭的夜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