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未经允许下,擅自做了个重大决定,在《新闻联播》播出之后安排了一段30秒的广告,广电部部长知晓后,愤怒道:“怎么回事?杨伟光怎么能这样做!” 1993年,当杨伟光签批下那份足以震动中国电视史的文件:从下周起,《新闻联播》节目结束后将插入一段三十秒的广告。他就知道,自己推倒了一块多米诺骨牌。 原来,那时的中国荧屏,正处在计划与市场的夹缝中。《新闻联播》作为全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其后紧接的《天气预报》更是百姓生活的“刚需”,这两个节目之间的缝隙,在商人眼里是价值千金的黄金时段,在宣传部门眼里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新闻净土。 杨伟光清楚地记得,台里每次开会讨论广告经营,大家面对《新闻联播》时那种近乎敬畏的沉默,谁都不敢轻易触碰这份“神圣”。 但央视实在太需要钱了。节目制作经费捉襟见肘,技术设备更新缓慢,连采访车的汽油票都要精打细算。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拿着钞票想要叩开央视的大门。 那天晚上,他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办公桌上还放着一摞观众来信:有农民写信问为什么农业技术推广节目总是重播,有西部小学老师请求多放一些教学节目。最终,他停下脚步,对等着他做决定的同事们说:“这件事,总要有人第一个吃螃蟹。” 广告播出的第一晚,整个台领导班子谁都没下班。当《新闻联播》熟悉的片尾音乐响起,紧接着出现的不是往常的《天气预报》片头,而是一支白酒广告,监控室里静得能听到每个人的呼吸声。直到《天气预报》的音乐准时响起,大家才不约而同地长舒一口气。 第二天,杨伟光桌上的电话机果然急促地响了起来。听筒那端传来广电部领导难掩震惊的声音:“怎么回事?杨伟光你怎么能这样做!” 杨伟光握着话筒,语气平静却坚定:“部长,我们正在打一份报告,详细说明这个时段的广告安排。产生的收入将全部用于新闻采编设备升级,特别是给边疆地区记者站配备最新的卫星传输设备。如果您认为不妥,我们立即调整。” 事实上,这个“先斩后奏”的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杨伟光早就让财务部门做好了详细的收益预测和使用方案,他们甚至算过,这三十秒带来的收入可以支持建设多少个偏远地区的转播站。 在汇报时,他特意强调:“这不是单纯商业行为,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观众收获了信息,企业推广了产品,电视台提升了服务能力,这是多赢。” 令人意外的是,批评的声音很快被潮水般的支持所淹没。广告播出后一周,央视接到了数百个企业咨询电话,甚至有机灵的厂商直接带着合同上门等候。 更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普通观众对此表现得相当宽容。原来,改革开放第十五个年头的中国百姓,早已习惯了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市场元素。一位天津观众在来信中写得很实在:“新闻播得好好的,后面加点广告有啥?电视剧中间插广告更长哩!” 这场风波最终以广电部的正式批文画上句号。批文既肯定了创新尝试,也强调要“把握好度,确保新闻严肃性”。 而历史证明,这三十秒开启的不仅是一个广告时代,更是中国传媒业市场化改革的破冰之旅。第二年,央视首次举行黄金时段广告招标,山东孔府宴酒以创纪录的三千万元夺得“标王”,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某些省级台全年广告收入的总和。 许多年后,当人们回顾中国电视产业化的历程时,总会提起这个充满争议的三十秒。杨伟光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改革不是请客吃饭,但也不是莽撞行事。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找到可能性,在坚持原则与开拓创新之间走钢丝。” 信息来源: 山东商报|《央视原台长杨伟光病逝:打造焦点访谈、拍板新闻联播后播广告》 文|一阳 编辑|南风意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