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大选一出结果全欧洲都傻了眼,之前还哐哐给乌克兰送炮弹的“援乌老大哥”一夜之间直接掉转方向,亲西方的老政府被选民骂着赶下台,三个天天喊“一分钱不往乌克兰送”的政党凑够议会多数席位,直接把权给接了。 捷克国防部官网显示,2023-2024年累计援乌金额达18亿欧元,占GDP的1.2%,其中包括3套可探测隐身目标的“维拉”雷达系统等先进装备。 但同期捷克国内通胀率升至8.7%,能源价格较战前上涨2.3倍,首都布拉格去年冬季有1.2万户家庭无法按时缴纳取暖费。 老政府对援乌政策的坚持已埋下隐患,据布拉格兵工厂工人扬·科瓦奇此前受访时表示,车间持续赶制援乌炮弹,但员工薪资已三年未调整,家庭日常开支压力显著增加。这一矛盾在大选前集中爆发,三党联盟提出的“暂停军事援乌、保障民生”主张,精准契合选民诉求。 从捷克斯洛伐克时期开始,该国就有务实中立的历史传统,1968年“布拉格之春”后被苏联控制,1989年“天鹅绒革命”后倒向西方,但民间始终存在“不依附单一阵营”的声音。 捷克陆军总兵力仅2.8万人,国防部2025年军力报告显示,陆军现有155毫米炮弹库存仅剩8万发,不足战时一个月消耗量。此前援乌的12万发炮弹,相当于消耗了陆军半数战备库存,军方曾多次提出异议但未被采纳。 对比匈牙利的案例更能说明问题。2022年匈牙利就暂停援乌,总理欧尔班直言“不能让匈牙利士兵没炮弹”,结果其所在的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连续赢得选举。 捷克三党联盟显然借鉴了这套逻辑,大选前公布的《国家安全评估》直接指出:“持续援乌已威胁本国国防安全。” 美国的政策调整为捷克提供了调整空间。第47任总统特朗普2025年就职后,兑现“美国优先”承诺,将对乌援助削减40%,并公开呼吁欧洲自主承担对乌支持责任。此前捷克援乌资金中30%可获得美国补偿,该部分资金中断后,老政府的援乌政策失去关键经济支撑。 欧洲盟友的反应呈现务实姿态,德国总理第一时间与新政府沟通,未提及援乌议题,转而聚焦“加强能源合作”;法国总统马克龙则宣布暂停与捷克联合生产炮弹的原定计划。显然,欧洲各国均认识到,过度施压捷克可能导致其彻底转向中立阵营,不利于欧盟整体战略。 有观点称捷克将“倒向俄罗斯”,实际三党联盟明确主张“保持中立”。其具体规划为:停止军事援助,保留人道援助;继续留在欧盟和北约框架内,但不参与对俄制裁升级。这种“有限中立”定位,更符合捷克的地缘利益平衡需求。 从军事层面看,捷克暂停援助对乌克兰产生显著影响。捷克“达纳”自行火炮是乌军主力装备,此前每月可提供20-30套维修配件,断供后乌军该型火炮出勤率从85%降至62%。乌克兰国防部发言人科瓦列夫斯基表示,中东欧国家的援助缺口短期内难以填补。 波兰、斯洛伐克等邻国已开始跟进,波兰执政党近期公开表示“要重新评估援乌力度”,斯洛伐克大选也出现反援乌政党崛起的迹象。这些国家都有和捷克相似的困境:经济实力不如德法,却要承担和大国相当的援乌压力。 1956年匈牙利事件中,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因拒绝参与苏联镇压与苏联产生分歧;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捷克拒绝派兵参战,成为少数持反战立场的欧洲国家。 美国与欧盟的应对采取务实策略,特朗普政府派遣国家安全顾问访捷,提出“加大对捷能源投资”的承诺,而非施压;欧盟则迅速批准3亿欧元对捷农业补贴。 关于捷克政策转向将引发援乌联盟崩溃的担忧,实则无需过度放大。德法等欧盟大国仍将维持对乌援助,但援助模式已显现调整迹象。 例如德国提出“差异化援乌”方案,建议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增加装备与资金援助,经济较弱国家侧重后勤支持,这一方案实质是认可中东欧国家的现实困境。 捷克大选结果为各国外交政策提供重要启示:外交决策需以民生为根基。老政府为契合西方战略坚持援乌,忽视国内民生压力,最终失去选民支持。 新政府的政策调整并非战略背叛,而是回归理性决策——一个无法保障本国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国家,难以持续承担高强度国际援助责任。 未来半年将成为关键观察期。若暂停援乌后捷克经济出现改善,通胀回落、民生保障加强,波兰、斯洛伐克等国可能跟进调整政策;若欧盟与美国能对中东欧国家提供实质性经济补贴,援乌联盟或可维持。 国际政治的核心逻辑是利益平衡。捷克此前积极援乌,兼具争取西方支持与获取实际利益的考量;当前政策转向,是援助成本超出收益后的理性选择。这种基于国家利益的务实决策,相较于脱离民生基础的“道义口号”,更具现实合理性。民生保障始终是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