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真的造出来了!中国光刻机历史性突破,荷兰ASML担心的事情出现了。3月2

士气沉沉 2025-11-06 10:11:30

[微风]真的造出来了!中国光刻机历史性突破,荷兰ASML担心的事情出现了。3月25日,国际光电工程学会网站上的一条消息彻底搅动了全球半导体行业——中科院团队成功造出193纳米固态深紫外激光,这套完全跳出西方技术框架的设备,让荷兰ASML最担心的事情成了现实。 要知道,193纳米激光是制造7纳米及以上先进芯片的核心光源,此前全球只有ASML等少数企业能通过气态准分子技术实现稳定输出,而中国这次直接用固态方案打破了垄断。 中科院的突破藏着不少技术巧思,没有走传统气态准分子激光的老路。团队选择Yb:YAG晶体作为核心介质,把激光分成两路进行特殊处理:一路通过四次谐波转换技术变成257.5纳米的光束,另一路经放大后得到221.5纳米的光,两种光束再通过精密耦合混合出精准的193纳米激光。 这种方案解决了传统技术的诸多痛点,设备体积比ASML的同类产品小了近一半,能耗直接降低七成,而且全程不用任何有害气体,日常维护成本大幅下降。 更关键的是,这套激光系统能产生带轨道角动量的涡旋光束,这种特殊光束能提升光刻时的图形分辨率,为制造更精密的芯片埋下了技术伏笔。 从性能参数看,这款固态激光的实力同样亮眼。它的重复频率达到6千赫兹,意味着每秒能完成6000次光刻动作,功率稳定在70毫瓦,光谱宽度被严格控制在880兆赫兹以内,这些指标都达到了先进光刻设备的实用标准。 要知道,光刻光源的稳定性直接决定芯片良率,过去气态准分子激光容易受温度、气压影响出现波长漂移,而中科院用的全波段相位匹配晶体能在整个透过范围内保持稳定输出,这也是其能实现高精度光刻的关键原因。 这场突破不是孤立的技术攻关,而是中国光刻机产业链协同发力的结果。 国家已经投入370亿欧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本土EUV光刻机研发,而且特意避开了西方主导的激光产生等离子体技术路线,转而主攻自由电子激光和激光辅助放电两大方向。 自由电子激光技术的优势很明显,能通过粒子加速器产生极高功率的极紫外光,甚至能同时为多台光刻机供电,成本效益比传统方案更高。 哈工大已经明确计划在三季度试产EUV机型,中科院则负责推进系统集成,上下游企业正在同步攻关精密导轨、光学镜头等配套部件,一条完整的自主产业链正在成型。 ASML的焦虑早已写在脸上,CEO Christophe Fouquet在2025年10月的公开演讲中直言,中国正在快速摆脱对西方设备的依赖,这种自主化进程比预期更快。 他最担心的还不是技术追赶,而是供应链的主动权问题——ASML生产EUV光刻机离不开高纯度稀土材料,而中国控制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且2025年10月出台的新规已将稀土相关设备、技术纳入严格出口管制。 此前ASML就曾因稀土供应延迟导致生产进度滞后,如今中国在关键资源和核心技术上同时发力,让这家全球光刻机巨头首次感受到了供应链的“反向约束”。 Fouquet甚至公开奉劝美国,打压只会加速中国的技术突破,不如专注自身创新,这番话背后的无奈显而易见。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技术路线正在展现独特优势。 西方EUV光刻机依赖极复杂的激光轰击锡滴产生等离子体,整个系统包含10万多个零部件,而中国主推的自由电子激光方案,能通过能量回收直线加速器实现更高功率输出,结构相对简化且成本更低。 中科院的固态深紫外激光已经在实验室验证了可行性,一旦与EUV系统集成成功,有望跳过西方的技术专利壁垒,形成全新的技术标准。目前国内多家芯片制造企业已经表达了合作意愿,期待能早日用上国产设备。 这场光刻机领域的较量,本质上是产业链话语权的争夺。 从稀土资源管控到核心光源突破,再到整机系统研发,中国正在构建一套不依赖外部的自主体系。ASML的担忧或许只是开始,当固态激光技术走向量产,当EUV机型完成试产,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可能会迎来根本性改变。

0 阅读:65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