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怒批:“阴雨天村民忙着排涝,村里大喇叭却循环播放‘禁烧秸秆’,如此死板,怎能为群众更好服务?”这声质问,如同一记警钟,敲响了形式主义之弊,更揭开了基层治理中“机械执行”与“现实需求”的深层矛盾。 秋汛过后的河南周口市扶沟县崔桥镇,本应是一幅抢收抢种的农忙图景。田间积水未退,泥土黏连胶鞋,村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蹚在泥水里,争分夺秒地排涝抢险。有人奋力疏通沟渠,引走积水;有人弯腰收割倒伏的玉米,尽力挽回损失;还有人赶着平整土地,盼着能及时播下来年希望的麦种。每一滴汗水,都在与时间赛跑,每一份辛劳,都关系着一家的口粮与生计。 然而,就在这紧张关头,村头高悬的大喇叭却反复回荡着“严禁焚烧秸秆”的冰冷通知。声音刺耳,与眼前救灾的场景格格不入。村民们抬头望天,阴云密布;低头看地,积水成洼——连庄稼都泡在水里,何来秸秆可烧?这脱离实际的政策宣导,不仅未能缓解民忧,反而成了扎心的讽刺。 政策执行,不能只有“音量”而没有“温度”。禁烧秸秆本是为保护环境,但若不顾农时、不察民情,只管机械重复、照本宣科,就成了“为了宣传而宣传”,而非“为了人民而服务”。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最怕的就是“一刀切”思维。群众正在排涝,宣传就该讲防汛;群众正在抢收,指导就应助农时。唯有将政策与现实对接,把口号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人民日报的批评,正是对“实事求是”工作作风的呼唤。基层治理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念稿子,而是走进田间地头,看群众所看、急群众所急。只有把群众的困难放在心上,把政策的执行落在实处,我们才能做到——既守护绿水青山,也保住粮袋民心。 归根结底,治理的智慧,不在于声音有多大,而在于回应有多真。当大喇叭不再只是政策的“传声筒”,而成为民情的“回应器”,基层服务才能真正回归“为人民”的初心。农民焚烧秸秆 禁止田地烧秸秆 农民秸秆禁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