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萧克不顾反对处决一司令员,不料宋时轮、邓华相继弃他而去。说起萧克,就不得不说被他处决的高志远。 萧克当时刚满30岁,却已扛起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的重任。这个职务是1938年中央专门任命的,核心任务就是整合冀东、热河、察哈尔一带的抗日武装——彼时华北敌后局势混乱,抗日队伍来源庞杂,有红军改编的正规军,有农民自发组建的抗日团,也有原国民党散兵收拢的队伍,高志远的部队就属于最后一种。 高志远本是冀东乐亭县的民团首领,1938年冀东大暴动时,他振臂一呼拉起数千人,后来编入冀东抗日联军任副总司令,靠着在当地的人脉和威望,队伍一度发展得很红火,不少百姓因为信任他才加入抗日队伍。 可这支“人气队伍”,却成了萧克整合工作的难题。高志远的部下多是同乡、旧友,习惯了听他个人指挥,对挺进军的统一调度始终带着抵触。 1939年初,挺进军制定了袭扰日军京山铁路的作战计划,要求高志远率部从侧翼配合主力,可他却以“士兵缺粮缺枪”为由迟迟不动,暗地里还派手下抢占了附近两个村子的粮库,这不仅打乱了整体部署,还和另一支抗日武装起了冲突。 萧克先后三次派参谋去协调,高志远要么避而不见,要么当面答应转头就变卦,甚至放话“我的人我自己管,不用外人指手画脚”。 当时挺进军刚建立,若放任这种“各自为战”的风气蔓延,别说打日军,内部先乱了都有可能,萧克心里清楚,纪律问题不解决,抗日就是空谈。 处决高志远的决定,是挺进军军委会反复讨论后的结果,绝非萧克个人独断。会上争议很大,有人说高志远抗日有功,杀了会让地方武装寒心;有人反驳,抗命不遵就是破坏大局,今天饶了他,明天就有人跟着学。萧克在会上敲了桌子:“我们是抗日的队伍,不是占山为王的土匪!要是都按自己的心思来,怎么跟日军打?” 最终军委会以多数票通过处决决定,可消息传开后,高志远的旧部还是炸了锅,有几个小队长带着百十人离队,萧克不得不亲自去安抚剩下的士兵,蹲在地上跟他们讲“不是要针对谁,是为了大家能一起把鬼子赶出去”,磨了两天两夜,才稳住人心。 至于宋时轮、邓华“弃他而去”的说法,其实是对历史的误读。宋时轮和邓华当时是挺进军下属冀东支队的正副司令员,他们率部到冀东,本就是执行中央“开辟敌后根据地”的临时任务。 1939年下半年,晋察冀军区面临日军大规模扫荡,兵力吃紧,中央下令让宋时轮、邓华率冀东支队主力返回晋察冀腹地支援。 两人离开前,专门和萧克一起制定了冀东剩余部队的游击作战方案,还把自己的警卫员留给萧克当通信兵,根本不存在“弃他而去”的说法。这种部队调动在抗日时期很常见,都是根据战局变化调整,和萧克处决高志远没有任何关联。 萧克当时的压力,外人很难体会。挺进军驻扎的区域,西有日军“蒙疆驻屯军”,东有伪满“国境守备队”,敌人频繁扫荡,补给线经常被切断,士兵们有时只能靠挖野菜充饥。 他既要带着队伍在夹缝中打游击,又要整合松散的武装,还要应对内部的不同声音,那段时间他常常整夜不睡,对着地图琢磨作战计划,眼眶总是红的。 处决高志远虽然引发了短期震动,但挺进军的纪律性确实提上来了,后续部队执行任务时,再也没人敢擅自抗命,1940年百团大战中,挺进军还顺利完成了破坏日军京张铁路的任务,为战役胜利帮了大忙。 高志远的结局,透着敌后抗日的复杂。他有抗日的热情,也实实在在拉起了队伍打击过日军,这是他的功绩;可他固守个人势力,无视统一指挥,在当时的环境下,确实可能给抗日大局埋下隐患。 萧克的选择,不是简单的“对”与“错”,而是在“保个人”和“保大局”之间,选了更难走的那条路。这种选择背后,是无数抗日将士对“团结”二字的坚守——只有拧成一股绳,才能在绝境中对抗强大的日军。 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萧克后来成为开国上将,他在冀热察挺进军的这段经历,很少被人详细提起,但正是这些看似艰难的决策,一点点筑牢了敌后抗日的根基。 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该只盯着“处决”“离开”这样的字眼,更该看到背后无数人为了民族大义,在复杂局势中做出的取舍与担当。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