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曹德旺拿出100万给一个小女孩换肾,可谁知,小女孩治愈后,却给曹德旺一个从没有想过的“报答”…… 2015年,曹德旺收到了一封让他心里一沉的信。 信不长,纸张发黄,字写得歪歪扭扭:“我还年轻,只是想活下去。” 落款是个叫小玲(化名)的女孩,随信附着的病历显示,她的肾病已经到了晚期,唯一的办法就是换肾,可那笔动辄上百万的手术费,让她的家人彻底绝望。 那年,曹德旺早已是“玻璃大王”,身家过百亿。 但在他心里,自己始终是那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 十三岁辍学、挑担子卖烟纸、被人赶出门吃闭门羹的日子,他一辈子都没忘。 看到女孩的信,他没多想,对助理说:“先查清楚,情况属实,我来出这笔钱。” 很快,助理确认了:女孩家在福建一个山村,父母务农,一年收入连医院押金都不够。 曹德旺当即拍板:“立刻联系医院,钱我来出。” 没几天,小玲就被送进了福州最好的医院。 肾源比预期快得多,很快找到了,手术也很顺利。 那段时间,曹德旺每天都会让秘书去打听恢复情况,听说女孩身体一天天好转,他笑着说:“这钱花得值。” 所有人都以为,这个故事该迎来圆满的结尾。可没想到,手术后事情突然变了味。 医生告诉小玲,她恢复得不错,可以出院了。可她摇摇头,说:“我不想回家。” 医生愣了一下,小玲低着头补了一句:“我回去也没地方住,也没钱,你们得继续帮我生活下去。” 曹德旺的助理赶紧过去劝她,可她理直气壮地说:“你们有钱,这点生活费不算什么,帮人就帮到底吧。” 不久后,小玲甚至找到主治医生,要求对方开一份虚假的“继续抗排异治疗证明”。 医生拒绝,她还说:“曹德旺有的是钱,不用替他省,你们医院不就是靠药赚钱的吗?” 医生当场愣住,气得说不出话,只好把事情汇报给曹德旺的秘书。 秘书一边说一边忿忿不平:“老板,咱们出了上百万,还管她三年药费,她这态度,太过分了。” 可曹德旺听完,只是放下手里的文件,语气平静地说:“吃点亏没什么,帮人不是做买卖。修行路上,吃点亏算不得事。” 他沉默了几秒,又轻声补了一句:“我现在大概明白,她当初为什么会生病了。” 这句话没有怒气,更多是一种看透后的叹息。 其实,这样的事,他早就经历过。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开始做慈善,有人真心感激,也有人拿他当“提款机”。 有次他花二十万救治一名身患肝癌的实习生,结果人没救回来,对方家属反而上门闹,要求他安排亲戚进公司上班。 那次他也没发火,只是淡淡地说:“救人,是出于良心,做生意,是讲规矩。不能混为一谈。” 有人问他:“遇到这样的人,不觉得寒心吗?” 他笑着摇头:“不寒心,善事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问心无愧。别人怎么回报,是他们的事。” 他依然不停地捐,建希望小学、设立教育基金、把35亿元的股票捐给慈善基金会。甚至规定子女:要继承家业,必须放弃外国绿卡。 在他看来,真正的慈善,不是掏钱买名声,也不是无底线地施舍,而是让人重新站起来,靠自己生活。 2015年的那场“换肾风波”,外人看是“好心被误解”,但对曹德旺来说,不过是人生修行的一次经历。 他常说:“我们要感谢那些遇到困难的人,是他们给了我们积德的机会。” 他不追求被感恩,也不怕被利用。 因为在他心里,行善的意义,从不是“被回报”,而是“仍然愿意”。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中国国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