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爆菊”囚犯事件震惊全球,吹哨人全部入狱,罪名:败坏国际形象 以色列的国际

未央秘史 2025-11-05 16:56:16

以军“爆菊”囚犯事件震惊全球,吹哨人全部入狱,罪名:败坏国际形象 以色列的国际声誉再次因一段虐囚的视频跌入谷底,但内塔尼亚胡没有追究涉事的以军士兵,反而将“吹哨人”关进了监狱。 以军前首席军事检察官伊法特・托默-耶鲁沙尔米的逮捕,把这个国家对“面子”的执念暴露得淋漓尽致——比起2024年7月那名被士兵用匕首刺伤致直肠穿孔、肋骨骨折的巴勒斯坦囚犯,以色列政府显然更在意是谁把监控录像捅了出去。 这场风波里,所有角色的表演都透着股荒诞,却又精准戳中了这个国家对待暴力与真相的一贯态度。 事情得从那段让内塔尼亚胡直呼“建国以来最严重公关危机”的视频说起,2024年8月,以色列第12频道放出的画面里,几名士兵用盾牌围成屏障,对蒙眼铐手的囚犯实施暴力,医务人员后来证实伤者肺都被刺穿孔,送到医院时已经生命垂危。 这本该是彻查军纪、给国际社会一个交代的契机,但内塔尼亚胡政府的第一反应却是“抓内鬼”。 毕竟在他们看来,160万加沙民众的苦难可以被忽略,270具在停火后移交的巴勒斯坦人遗体可以被淡化,但“以色列民主国家”的包装纸不能破。 耶鲁沙尔米的遭遇成了这场价值观扭曲的最佳注脚,这位以军检察系统的最高官员,只是批准公开视频以证明调查的必要性,就成了右翼政客的眼中钉。 10月31日被迫辞职后,她留下遗书失踪,被找到时等待她的不是安抚而是手铐,罪名从欺诈、滥用职权一路堆到妨碍司法公正。 更讽刺的是,同期被起诉的5名涉事预备役士兵,至今仍在“争取正义”的口号下享受民众声援,他们戴着黑头套开发布会抱怨“未获感激”的样子,活像一群搞错了受害者身份的小丑。 这种反差早有先例,以色列人权组织多年来的报告里,针对巴勒斯坦人的暴力调查完成率不足10%,即便定罪也多是象征性罚款,而泄露“家丑”的人却总能享受到“加急处理”。 若以为这只是孤例,那未免太小看以色列虐囚体系的根深蒂固。 自去年10月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军拘留的巴勒斯坦人总数已接近一万,其中不乏数百名儿童和女性,而人权组织的调查显示,从任意殴打、剥夺饮食到性虐待,几乎每个被羁押者都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暴力。 2025年4月还有上千名囚犯绝食抗议,反对以色列不经审讯就能无限期关押的“行政拘留”制度,当时319名被拘留者连自己犯了什么错都不知道。 这些日常发生的虐待从未引发内阁紧急会议,但一段视频的泄露却能让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亲自督办抓人事宜,这种选择性重视也是没谁了。 国际社会的反应倒是挺热闹,但大多停留在“口头谴责+轻度制裁”的层面。 土耳其、沙特等七国外长在伊斯坦布尔开会批评以色列违反停火,英国、澳大利亚等五国年初制裁了两名煽动暴力的极右翼部长,海牙集团32国更是喊出要切断对以军事供应的口号。 可这些动作没伤到以色列的根本,反而让内塔尼亚胡找到了凝聚民心的由头,右翼政客趁机把耶鲁沙尔米比作“叛徒”,甚至有人编造她“失踪是为了销毁证据”的谣言。 毕竟在以色列的舆论场里,只要把话题引向“外部敌视”,就能轻松掩盖内部的道德溃烂,就像他们总能把加沙的人道主义灾难包装成“自卫需求”。 最让人咋舌的是普通民众的反应,不少以色列人举着标语声援涉事士兵,觉得他们“惩戒恐怖分子”天经地义,反而骂耶鲁沙尔米“给敌人送弹药”。 这种认知不是一天养成的,长期的冲突叙事早已把暴力合理化,就像以色列民主研究所所长普莱斯纳说的,这个国家连讨论分歧的正常方式都丢了。 去年停火协议生效后,加沙地带还新增了226名死者,可在很多以色列人眼里,这些数字远不如“士兵荣誉”重要。 他们忘了,那名被虐待的囚犯只是加沙普通平民,上月按停火协议释放时,身体里的伤疤还没长好。 耶鲁沙尔米在海滩被找到时,手机不见了踪影,有人说她是想销毁证据,也有人说她只是想找个地方喘口气。 不管真相如何,她的境遇已经成了一面镜子:在以色列,维护真相的代价是牢狱之灾,而实施暴力的人能收获掌声。 这种三观下,就算没有这段视频,也会有下一个被虐待的囚犯,下一个敢说真话的吹哨人。 国际社会的谴责还在继续,海牙集团的制裁清单可能再添新名字,但只要以色列还把“形象”看得比人命重,这种虐囚与打压真相的循环就永远不会停。 毕竟对某些人来说,比起承认自己做错了,把说真话的人关起来要容易得多。

0 阅读:23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