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人了”!安徽,一位老师上课时,发现一个刚失去父亲的同学,偷偷趴在桌上哭泣,于是轻声安慰后,上前给了孩子一个拥抱,其他同学也替她难过哭了起来,同学看到也纷纷来抱她,这温馨的一幕,太感人了…… 可这感人的一幕,要是发生在我的课堂上,恐怕就“感人”不起来了。我是一名小学老师,教的是四年级。我们班上也有个类似的孩子,叫小杰。他父母在他二年级时离异,他跟着妈妈过,妈妈工作很忙,经常是他一个人吃饭、写作业。孩子变得很内向,不爱说话,成绩也一直上不去。 有一次,我发现他在体育课上被几个调皮的男生欺负,把他的帽子扔来扔去。他低着头,眼圈红红的,却一声不吭。我当时很心疼,立刻上前制止了那几个男生,并当着全班的面,把小杰拉到身边,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还对全班说:“小杰是我们的好同学,我们应该互相帮助,而不是欺负他。” 我本以为,我的拥抱和教育会像新闻里那样,换来一个温馨的场面。可结果却完全相反。从那天起,小杰在班里被彻底孤立了。孩子们私下里给他取了个外号,叫“爱哭鬼老师宝”。没人再欺负他,但也没人愿意理他。他就像一个透明人,每天默默地坐在角落里。 我开始反思,我的“善举”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是不是在无意中,用一个拥抱给小杰贴上了“需要被特殊照顾”的标签?对于一个渴望融入集体的孩子来说,这种“特殊”的关怀,或许比直接的欺负更让他难受。它在他和其他同学之间,划下了一道无形的鸿沟。 从那以后,我不再轻易地在公开场合给某个孩子特殊的安慰。我会在课后找他谈心,会组织一些能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的集体活动,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而不是作为一个“被同情者”站在大家面前。 这件事让我明白,教育不是简单的感动自己,更要考虑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有时候,一个小心翼翼的守护,远比一个轰轰烈烈的拥抱,更能保护一颗脆弱的童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