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媒体称,已向中国施压,中方将推迟交付卖给巴基斯坦的歼-35。 印度一家名

烟雨评社 2025-11-05 14:00:31

印度媒体称,已向中国施压,中方将推迟交付卖给巴基斯坦的歼-35。 印度一家名为“IDRW”的网站报道了一则听起来有些“离谱”的消息。报道称,印度方面利用金砖国家会议的机会,秘密向中国接触并“敦促”中国将向巴基斯坦交付歼-35E隐身战斗机的时间推迟三到四年,其给出的理由,是为了给印度刚刚起步的国产五代机项目“争取足够的发展时间”。 先得搞清楚歼 - 35 战机对巴基斯坦的意义,以及中巴之间的相关合作背景。歼 - 35 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主打舰载和多用途作战,最大航程超过 3000 公里,可搭载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和霹雳 - 15 中远程空空导弹,整体性能对标美国的 F-35。 巴基斯坦空军目前的主力战机是 “枭龙” 系列和 F-16,面对印度空军已列装的阵风战机,以及未来可能引进的 F-35,确实需要更先进的战机来平衡空中力量。早在 2023 年,就有消息称巴基斯坦计划采购 36 架歼 - 35,用于替换老旧的幻影战机,当时预计首架交付时间在 2026 年。 印度媒体所谓的 “施压”,具体操作是什么呢?据《印度斯坦时报》报道,印度外交部和国防部曾多次通过双边会谈、多边场合向中方 “表达关切”,理由是 “歼 - 35 交付会打破南亚地区的军事平衡”,甚至暗示可能影响中印边境地区的 “安全稳定”。 印度还联合美国、法国等国,在国际军控论坛上炒作 “中国武器出口加剧地区紧张”,试图从舆论上给中国施压。不过这些所谓的 “施压”,大多停留在口头层面,没有看到印度采取实质性的反制措施,比如调整对华贸易政策或边境部署,这也让不少分析人士对 “施压效果” 表示怀疑。 更关键的是,中方和巴基斯坦方面至今都没有证实 “推迟交付” 的说法。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被问及相关问题时,仅表示 “中国一贯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开展军品出口,不针对第三方,也有利于维护有关地区的和平稳定”,没有提及任何 “推迟” 的信息。 巴基斯坦空军发言人则明确表示,“与中国的战机合作项目正按计划推进,不存在所谓‘推迟’的情况”,还提到巴基斯坦的飞行员已在中方协助下开展相关训练。这种 “一方宣称施压见效,另一方否认事实” 的局面,让印度媒体的消息可信度打了折扣。 从实际情况来看,印度所谓的 “打破军事平衡” 也站不住脚。印度目前拥有约 400 架先进战机,包括 36 架阵风、272 架苏 - 30MKI,还在推进国产 “光辉” 战机的量产,未来计划引进 F-35。 而巴基斯坦空军现役先进战机数量不足 200 架,即便 36 架歼 - 35 全部交付,也只是缩小与印度的差距,而非 “打破平衡”。 有军事专家计算过,南亚地区的空中力量对比中,印度的战机数量、飞行员训练时长、配套武器储备仍占据明显优势,歼 - 35 的交付更多是帮助巴基斯坦实现 “非对称威慑”,避免被印度拉开代差。 印度之所以对歼 - 35 交付如此敏感,除了担心军事平衡被打破,还有更深层的战略焦虑。近年来,中国与巴基斯坦的防务合作不断深化,除了战机,双方还联合研发了 “枭龙” Block3、054A/P 护卫舰等装备,巴基斯坦的国防自主能力显著提升。 而印度一直将巴基斯坦视为主要竞争对手,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限制巴基斯坦的军力发展,这次炒作 “施压中国推迟歼 - 35 交付”,也带有 “展示对华影响力” 的政治目的,尤其是在印度国内选举临近的背景下,这种 “对外强硬” 的表态能争取部分选民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媒体的这则消息,也引发了对 “南亚军备竞赛” 的担忧。如果印度因为歼 - 35 项目进一步加大军力投入,比如加速引进 F-35、增加防务预算,可能会迫使巴基斯坦采取反制措施,比如采购更多先进武器或加强与中国的军事合作,形成 “投入 — 反制” 的恶性循环。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巴都保持了相对克制,巴基斯坦明确表示 “采购歼 - 35 是为了自卫,不会主动挑起冲突”,中方也始终强调 “军品出口不针对第三方”,这些表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界的担忧。 说到底,印度媒体宣称的 “施压中国推迟歼 - 35 交付”,更像是一场掺杂政治目的的舆论炒作,缺乏事实支撑。中巴之间的防务合作是基于双方共同利益,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不会因为第三方的口头 “关切” 就轻易改变。 对于南亚地区而言,真正的稳定不是靠限制一方的军力发展,而是通过对话协商建立互信机制,避免军备竞赛升级。未来歼 - 35 项目的进展,还需要等待更多官方信息的披露,而非仅凭印度媒体的单方面报道下结论。

0 阅读:0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