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年,“乐不思蜀”的刘禅病死在洛阳,跟随刘禅一起降魏的张飞次子张绍,上书皇帝

月鹿一鹿前进 2025-11-05 13:06:19

271年,“乐不思蜀”的刘禅病死在洛阳,跟随刘禅一起降魏的张飞次子张绍,上书皇帝司马炎,请求自己随旧主去守灵。 公元271年,洛阳的一场病逝,本该是蜀汉最后的句号。可对张绍来说,这却是一切的开始。 他是猛将张飞的儿子,但一生都没能像父亲兄长那样,在沙场上扬名立万。他的忠诚,被卷入了一场更漫长、更无声的战争里。 那场战争的起点,是成都城下。当邓艾大军压境,谯周力主投降时,张绍亲手捧起了那枚象征国运的玉玺,一步步走向城外。 百姓的怒斥像石头一样砸过来,“张家无忠勇之魂!”他没有辩解,脚步沉重如山,只是在转身的瞬间,默默拭去眼角的泪。这是刘禅保全宗室与百姓的命令,他必须完成。 到了洛阳,日子看似安乐。刘禅被封为安乐公,他自己也成了列侯。可张绍心里清楚,皇帝的心早就留在了蜀地。 他频繁地去看望刘禅,总带着家乡的特产。两人常常在庭院里静坐,许久无话,直到刘禅轻叹一声“不必挂怀”,才打破沉默。 真正的秘密,藏在刘禅的枕下。那是一片皇后亲手绣的蜀绣残片。张绍无意间瞥见,便再也忘不掉。这一刻,所有言语都多余了,他们是这座囚笼里彼此唯一的知己。 司马昭的宴会,就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舞台。当熟悉的蜀地乐曲响起,许多旧臣当场失声痛哭。 刘禅却像没事人一样,笑着说出那句人尽皆知的“此间乐,不思蜀”。此言乃特意说与司马昭听闻,不过是一场为求生存而精心上演的戏码,于生死之间,以这般表演暂谋生机。 而在角落里,无人注意的张绍,一双手在袖中抖得厉害,自始至终不敢抬头。他的反应,宛如点睛之笔,为这场戏添上最真实的注脚。于纷繁剧情里,那瞬间的反馈,似潺潺溪流,淌出不加雕琢的本真韵味。 司马昭当然不会放过他,一次次地试探:“想不想回蜀地看看?”这话是蜜糖,也是陷阱。张绍应答堪称无懈可击,言辞恭谨又不失分寸:“愿于陛下身侧尽心侍奉。” 他与刘禅,皆深谙一种生存之道。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他们以相似的智慧,于暗流涌动里保全自身,于波谲云诡中谋得安身之所。 他们之间有自己的暗语。刘禅偶尔会貌似不经意地问一句:“成都的枇杷,该熟了吧?”随即又自嘲地一笑。一句话,就足以确认彼此内心的煎熬。 刘禅的死,让这场漫长的表演终于落幕。历经长久的掩饰与伪装,张绍此刻终能卸下那沉重的面具。 往昔的隐忍如过眼云烟,自此,他得以挣脱伪装的枷锁,回归本真。他郑重地将一封奏疏呈至司马炎跟前,言辞恳切,所求唯有一事:愿为故主守灵三载,以尽忠义之情。 奏疏里,他搬出了自己的父亲,搬出了张家的先祖,声称若不能尽这份忠义,将来“无颜在九泉之下拜见张家的先祖”。这番话的分量,连司马炎都为之动容,破例恩准,还派了三十名士兵协助。 守灵的日子里,他悲戚的琴声常常传出墙外。一位晋朝官员前来探望,听着琴声忍不住问他,是否后悔当年的选择。 张绍的回答,是他一生抉择的总结:“安乐公以自身一人的屈辱,换来了万千百姓的安宁,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又怎能再谈论后悔呢?” 三年期满,司马炎感其忠义,提升了他的爵位并允许世袭。可张绍没有选择重返朝堂,而是做出了最后一个决定。 他托人从成都带来了枇杷树苗,亲手种在了刘禅的陵墓旁,自己也在旁边定居下来。 那枚沉重的玉玺,他曾亲手递出,结束了一个时代。而这棵扎根异乡的枇杷树,是他亲手栽下的承诺,用余生相伴。 晚年,他整理蜀汉史料,撰写《蜀记》三卷。他或许是想告诉后人,张氏家门的忠勇,不只有沙场上那一种模样。 信息来源:趣历史网,《三国志・张飞传》《后主传》

0 阅读:60
月鹿一鹿前进

月鹿一鹿前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