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一位老婆婆走进古玩店,拿出一个破碗问价钱,工作人员接过一看,恶心得差点吐出来。老婆婆心想没戏了,结果工作人员给了她80元。老婆婆欢天喜地地走了。不料工作人员摸了下碗内底,惊呼:钱给少了快追! 耿宝昌1922年生在北京,河北辛集人,早年在北京接触古董鉴定。1936年起,他就涉足这个领域,积累了不少经验。1956年进故宫博物院,专攻古陶瓷研究,特别是明清瓷器。他当上研究员,参与各种文物鉴定任务。耿宝昌出过好几本书,比如《明清瓷器鉴定》,里头讲瓷器的工艺、款识和特点。他还做过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负责古陶瓷评估工作。耿宝昌鉴定过不少明代瓷器,注重看胎质、釉色和纹饰。他的工作帮着推动古陶瓷研究往前走。耿宝昌2023年去世,一辈子都扑在文物保护上。他的研究成果影响了好多后来的鉴定实践。 耿宝昌重点钻研历代陶瓷,特别对明代瓷器有心得。他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时,经常处理民间送来的东西,帮着辨真伪。耿宝昌的书里详细解释了瓷器怎么看款识,怎么分辨真假。他的方法基于实物对比和历史资料。耿宝昌参与过多次大展的瓷器鉴定,推动了博物馆藏品的整理。耿宝昌的鉴定强调科学性,避免主观猜想。他教过不少学生,传授瓷器知识。耿宝昌一生低调,专心研究,没卷入啥乱七八糟的事。他的贡献让古陶瓷领域更规范。 1973年北京文物商店开门做生意,一位老太太进来,从包裹里拿出个大碗问价。工作人员接过碗一看,碗大得像篮球,壁厚,釉面斑驳,颜色暗淡,还有坑洞。碗里头积着污垢,闻着有腐臭味。工作人员问来源,老太太说从茅坑挖出来的,用了好多年当鸡食盆。女儿觉得碍事,让她卖掉换钱。工作人员考虑材质和年代,给出80元报价。老太太接钱,道谢后离开。工作人员拿着碗,继续清理。 工作人员擦拭碗内污垢时,摸到碗底,看到“大明宣德年制”六个字。他赶紧上报店长。店长一看,决定请专家来鉴定。当天下午,耿宝昌过来,仔细看碗的纹饰、胎釉和款识。耿宝昌确认这是宣德洒蓝釉钵,胎质细腻,釉色独特,纹饰精美。洒蓝釉是宣德朝景德镇御窑的特有工艺,釉料加黄金等金属,烧出灰蓝色调。耿宝昌说这是宣德御窑珍品,国家一级文物。 洒蓝釉技术源于元代蓝釉方法,在宣德时期得到完善。工匠用竹管吹钴料到瓷坯上,烧窑时形成斑驳效果。这种工艺复杂,成品率低,所以传世品少。宣德皇帝朱瞻基喜欢艺术,还爱赌博,这种钵可能用来装骰子。景德镇窑场为皇帝烧制专用品,洒蓝釉就是其中一种。碗的铭文写法讲究,符合宣德官窑风格。耿宝昌的鉴定基于多年经验,对比了类似藏品。 碗被送到文物局,妥善收藏起来。现在存放在首都博物馆,作为一级文物。全世界已知洒蓝釉钵仅三四件,其他一件在天津博物馆,一件在台北故宫。首都博物馆这件是从民间征集的典型例子。碗的价值随时间涨,从80元到几亿元。专家估价基于稀有度和历史意义。店长想补钱给老太太,但她没留联系方式,找不着人。 老太太用那80元过日子,在那个年代,这笔钱够农村人用一阵子。耿宝昌继续他的陶瓷研究,一直到晚年。碗的发现显示出民间藏着不少宝贝,国家通过商店征集,保护了这些东西。洒蓝釉钵见证了明代瓷器高峰,宣德朝的窑场技术领先。碗的外表虽斑驳,但工艺精湛,体现了古人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