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知青开始大返城,但29岁的赵俊选择不回北京,妻子以为他是不愿带自己进

陈砚之 2025-11-04 18:55:12

1977年,知青开始大返城,但29岁的赵俊选择不回北京,妻子以为他是不愿带自己进城。赵俊却说:“你现在的条件,回北京只能干体力活,我不愿意你吃苦,等我把初中课程给你教会,我们再回去” 赵俊是北京人,1968年18岁时响应号召去了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插队。那里热带雨林气候跟北京天差地别,空气湿热蚊虫多。他跟其他知青一块干农活,割橡胶种水稻,每天累得够呛。一次上山砍树被石头砸伤腰,躺了三个月,村里医疗条件差,就靠老中医草药顶着。养伤期间,村长女儿阿依娜常给他送饭帮忙收拾。她是傣族姑娘,没上过学,但干活勤快。赵俊伤好后教她识字,从基本字起步,她学得认真,渐渐能写句子。两人关系拉近,后来结婚生一儿一女。1975年赵俊到镇上小学教书,又调到公社粮站当副站长,管粮食调度。阿依娜靠识字在供销社当售货员,称米量油干得麻利。两人户口转成非农业,日子比早年稳当多了。 知青运动从1968年热起来,好多城市年轻人下乡劳动。赵俊到勐海后适应过程苦,农活重气候难熬。但他没闲着,边干边学当地事。伤腰那段靠草药扛过去,阿依娜帮忙让他俩熟起来。教识字从日月山这类字入手,她练习写句子,两人就这样一步步走近。结婚后家庭负担加重,但生活有条理。赵俊工作变动后,粮站职位让他接触更多粮食事,阿依娜售货员活儿让她用上识字本事。户口转非农意味着脱离纯农活,生活起点高了点。这段经历让他对云南有点感情,不急着走。 1977年返城消息传开,村里知青忙着收拾行李告别乡亲。赵俊照旧骑车去粮站上班,下班教阿依娜读书。阿依娜问他是不是不想带她去北京。他回答她在城里只能干体力活,他不想她吃苦。计划是先教初中课程再全家回去。他收集课本笔记,每天教数学语文地理。她学得慢但坚持,逐步能看文章算术。赵俊调整内容根据她进度,还教历史政治,用例子解释。她学完部分做练习,他检查作业指导。工作之余他准备材料,从镇上带书回来。这过程拖几年,她掌握知识底气足了。 返城潮那年,全国知青返城成热点。赵俊选择留下来,原因在妻子文化低。他觉得回北京她没学历难找好活儿,顶多扫街搬货不体面。教初中课程想法实际,他攒书本从基础教起。数学从加减入手,语文认字读文,地理讲地图。阿依娜跟上节奏慢,赵俊重复讲不急。她练习题时他改错,逐步她独立算数看书。历史部分讲过去事,政治教基本理。他考虑北京冷,她南方人需适应。云南日子稳定,多留几年不亏。这教学持续,让她文化提升,为返城铺路。 赵俊教课时注重实用,数学帮她算账,语文写信。地理让她懂各地,历史知背景。政治简单讲原则。她学着学着能处理日常事。赵俊粮站工作忙,但晚上挤时间教。带回新书补充内容,根据她弱点调整。几年下来她完成课程,能写能算。返城决定不急,他盘算北京机会。妻子进步让他觉得值。这选择体现责任,不想草率回城让家人苦。 1982年阿依娜学完初中课程。赵俊联系北京同学打听工作。1986年一家四口回北京。赵俊在粮油公司当调度员,阿依娜在工厂做库管员,孩子上学。2008年他们回西双版纳,村子泥路变水泥路,旧宿舍翻新,去村长墓前看了看。

0 阅读:0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