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打造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期成功完成钍铀核燃料的首次转换。 这哪是普通的技术升级,分明是给现有能源格局来了次“换道超车”,降维打击都不足以形容这波操作的含金量。 要知道,钍基熔盐堆这东西,全世界喊着研究的国家不少,美国、法国早在上世纪就捣鼓过,可几十年过去,不是卡在技术瓶颈就是中途停摆,最后全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连个能稳定运行的原型堆都没搞出来。 咱们倒好,直接把“纸上谈兵”变成了“实战落地”,不仅让钍燃料在熔盐堆里稳定“上岗”,还拿到了全球独一份的实测数据,等于在这个赛道上,咱们直接甩了其他国家几条街,成了妥妥的领跑者。 这事儿最绝的是,它刚好戳中了全球能源的两大痛点。以前大家玩核电,都盯着铀燃料,可铀矿这东西分布不均,不少国家得靠进口,能源安全根本没保障,咱们国家之前也面临这问题。但钍就不一样了,老天爷偏疼咱们,不仅钍矿储量稳居世界前列,更妙的是,这些钍大多是开采稀土时的“附带产物”——挖稀土的时候顺手就能把钍收了,不用额外费力气,等于白捡来的能源宝库,成本 低到让人羡慕。 更颠覆认知的是这反应堆的“抗造能力”。传统核电站就是个体弱的“娇宝宝”,离了大量的水根本活不了,一座百万千瓦级的机组每小时得喝几千吨水,只能建在海边湖边,还得时刻提防冷却系统出问题引发风险。 可咱们这钍基熔盐堆,简直是“糙汉子”体质,靠高温熔盐自己循环散热,就算跑到600多摄氏度的高温,也稳如泰山,完全不用依赖水资源。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甘肃民勤那种干旱地区,照样能建核电站,内陆省份想用上清洁核电的愿望,这下彻底能实现了。 这背后可不是一朝一夕的运气,而是十几年闷头干出来的硬实力。2011年中科院就启动了专项计划,拉上近百家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组队攻关,从核心材料到关键设备,一点一点啃硬骨头。2017年11月,实验堆在民勤正式落地开工,2023年10月第一次达到临界状态,2024年6月成功实现满功率运行,同年10月完成加钍操作,现在又搞定了钍铀燃料转换,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 更值得说的是,整个反应堆的国产化率超过90%,关键设备更是100%自主研发制造,供应链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别人想卡脖子都没门。 现在这一步迈出去,后面的想象空间就太大了。科研团队已经开始聚焦加钍后的核心技术优化,还打算联合能源企业搭建完整产业链。按照规划,2035年就要建成百兆瓦级的示范工程,到时候就能规模化发电商用。 更重要的是,这技术还能和太阳能、风能搭配,再加上熔盐储能、高温制氢这些玩法,能搞出一套全场景覆盖的低碳能源系统,咱们的能源安全这下有了双重保障。 以前全球能源格局,要么被化石燃料牵着鼻子走,要么被传统核电的局限捆住手脚。现在咱们用钍基熔盐堆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别人还在为铀资源争抢、为核电安全焦虑的时候,咱们已经靠着自己的资源禀赋和技术积累,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路。 这波操作哪里是追赶,分明是换了赛道直接领跑,全球能源游戏的规则,往后怕是要跟着咱们的节奏来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