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评论员郭正亮说的非常明确,大陆不要让连战、马英九、宋楚瑜、郑丽文等人忽悠了。他们只想两岸维持和平,从不谈统一,拖延时间,多赚点大陆钱。我们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陆领导人必须解决台湾回归问题,不能再拖了。 最近,台湾评论员郭正亮的几句话,算是点醒了不少人。 他说有些政治人物玩的一套把戏,可以称之为“表演式和平”。 这玩法真挺精妙的,就是把两岸和平当成一个舞台,自己是主角,一边演戏给人看,一边从中捞取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场秀,台前光鲜亮丽,幕后的代价却高得吓人。 这套策略的精髓,就在于当个“双面人”,两岸的舞台都得心应手,剧本切换自如。 嘴上喊的跟手里做的,完全是两码事。 最经典的一幕,莫过于有人顶着“两岸和平缔造者”的光环,确实也签了经贸协议。 可转过身,他任内批准的对美军购总额,竟飙破了201亿美元。这操作太有意思了,等于是拿着从大陆市场赚来的巨额顺差,去买一堆专门用来防备大陆的尖端武器。 表演不仅看行动,更看台词。 剧本是跟着场地变的,在大陆那边,可以把“两岸一家亲”讲得感人肺腑,换来资源和掌声;可一回到岛内,为了选票,就得小心翼翼地大谈“主体性”。 在这一来一回的精湛演技中,关乎整个民族未来的大事,不知不觉就从一份历史责任,降级成了一个方便好用的政治道具,慢慢地,两岸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就这么被消耗掉了。 这场“和平大戏”能一直演下去,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它太赚钱了,尤其对那一小撮政治精英和他们的朋友圈来说。所谓的和平红利期,台湾对大陆攒下了高达1.5万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但奇怪的是,这笔天文数字般的财富,似乎跟普通老百姓没太大关系,民众的薪水八年几乎没涨,钱大多进了那些与特定政党关系匪浅的大企业口袋里。 要是看得再细一点,个人层面的算计就更清楚了。有政治人物一趟“和平之旅”赢得满堂喝彩,而他家族的台泥集团,营收也搭着这趟顺风车,在十多年间,从不足百亿新台币,一路飙到近千亿。 更有趣的是,有些人的家族传媒公司,前脚还接着大陆的广告订单,后脚就在岛内卖力鼓吹“两岸分治”的论调。 这种玩法,等于是把大陆的善意当成提款机,换成自己的政治资本和真金白银,久而久之,“维持现状”就成了最划算的一门生意,谁还真心想去推动统一呢? 不过,“表演式和平”最毒的地方,还不是政治上的拖延和经济上的投机。 它最大的危害,是利用拖延出来的时间,在岛内亲手制造了一场深刻的认同危机,尤其把年轻一代给带偏了。 在学校里,历史课本被改得面目全非;媒体上,关于“大陆威胁”的论调常年不断。这场危机的后果,在数据上看得清清楚楚:民调显示,现在18到29岁的台湾年轻人里,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已经不到一成了。 这种转变根本不是什么自然而然的结果,而是政治操弄下的产物。政客们嘴里的“和平”,实际上是在用温水煮青蛙,让分离的意识在岛内,尤其在年轻人心中扎下深根。 他们等于是把一个本可以用政治智慧解决的问题,硬生生拖成了一道棘手的代际文化鸿沟,这对民族的未来,是一种极度的不负责任。 说白了,“表演式和平”就是一套为少数人服务的精致骗局。 它用和平当幌子,实际上在拖延时间,不仅伤了两岸的互信,喂饱了权贵阶层,还给台湾的未来埋下了一颗认同分裂的地雷。 回想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陆领导层,他们在更艰难的环境下,都把统一看作是不能交易的历史使命。 今天看来,单纯靠经济让利已经很难打破僵局,面对这些演技高超的表演者,大陆或许需要更清晰的战略定力和行动决心,让对方彻底明白:历史的大潮,终究不会为任何人的个人秀而停留。 要不要我帮你把这段文字里的核心观点整理成一份**“表演式和平”危害清单**,方便你快速提炼重点使用? 参考信源:《郭正亮:立场倾向和平统一,台湾无“独立”条件》中国台湾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