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现在最棘手的问题 不是印度在边境修了几条路、移了多少民,而是它硬生生把一场领土争端,搞成了一场“人口置换”的烂账。 1962 年边境冲突后,印度知道硬抢没胜算,就想出了 “以人占地” 的阴招。从 60 年代起,先把藏南设成 “东北边境特区”,后来一步步升级成所谓的 “阿鲁纳恰尔邦”,连 “麦克马洪线” 都从 “未标定界” 改成了 “已定界”,先在行政上造起假来。接着就从北方邦、比哈尔邦这些穷地方拉人,许诺给土地、发补贴,把人当棋子填进高原。 可这承诺根本是画饼,2022 年印度审计署的报告直接扒了底:拨给藏南的基建款,62% 都在运输途中被层层克扣,到了移民手里的补贴连买袋米都不够。 这些移民挤在漏雨的泥棚里,冬天零下 20℃冻得直哆嗦,夏天暴雨一冲房就塌,看病靠巫医,孩子上学要走三天山路,哪是什么 “边疆乐土”? 更狠的是这招对本地人的冲击,早年间藏南河谷里,珞巴族、门巴族祖祖辈辈靠狩猎农耕过活,藏传佛教的经声伴着炊烟飘了上千年。 可现在呢?印度 2001 年的人口普查显示,所谓 “阿鲁纳恰尔邦” 人口飙到 110 万,其中印度移民及其后代快 60 万,而珞巴族、门巴族加起来才 35 万,彻底被反超。 印控区里,本地孩子被逼着扔掉藏语课本学印地语,传统的狩猎文化被禁止,连祭祀的习俗都要偷偷摸摸搞,文化根脉快被掐断了。 有意思的是,印度自己反倒先扛不住了。为了稳住这些移民,每年砸进去的补贴和基建钱是笔天文数字,可钱没花在实处,反而养肥了中间的贪官污吏。 与此同时,军费还得跟着涨,又是买 “阵风” 战斗机,又是搞 S-400 防空系统,可这些进口装备维护起来又是一笔巨款,把财政拖得气喘吁吁。 更尴尬的是,移民和本地人抢土地、争水源的冲突越来越多,印度派去的警察根本管不过来,所谓的 “边疆治理” 成了笑话。 这烂账还彻底激化了中印矛盾。印度本想靠人海战术制造 “既定事实”,没想到反而让边境的火药味越来越浓,2020 年加勒万河谷的冲突就是明证。 而中国的回应稳准狠:从 2017 年到现在,民政部已经给藏南 178 个地名定了标准中文名,在国际地图上清清楚楚标出来,外交部每次都硬气表态 “这是中国主权内的事”。这招比硬碰硬更有力,直接在法理和舆论上戳破了印度的虚假宣传。 最讽刺的是,印度折腾半天,人心根本没留住。印控区里不少移民私下抱怨 “被骗来当炮灰”,而珞巴族、门巴族更是从没忘本。 在中国实际控制的南伊沟,珞巴族群众住着政府修的砖房,孩子免费上学学汉语和藏语,还能靠旅游和药材致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两相对比,谁在真心实意过日子,谁在拿人当棋子,一目了然。 说到底,印度这 “人口置换” 就是笔赔本买卖:耗光了财政,丢了信誉,撕裂了社会,最后连人心都没捞着。而藏南的真正棘手之处在于,这种靠外力强行改变的人口结构,不是拆几条路就能恢复的。 但印度该明白,领土归属从来不是靠填人就能决定的,就像那些被克扣的补贴、被丢弃的藏语课本,终究会暴露这场闹剧的短视与虚伪。 中国在地图上标清的每一个地名,都是在提醒:主权问题上,耍小聪明没用,踏实讲道理才是正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