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之前先“问驾”——【每日汽车小知识(276)】别不信,你车里的防冻液可能正在

书蕾谈汽车啊 2025-11-03 15:09:52

买车之前先“问驾”——【每日汽车小知识(276)】

别不信,你车里的防冻液可能正在腐蚀水箱和发动机!大v聊车

冬天开车前,不少车主会习惯性检查防冻液刻度,却很少有人留意:这瓶能防结冰、防开锅的 “保护液”,用久了可能悄悄 “咬” 坏水箱 —— 这就是防冻液的金属腐蚀问题。

要是忽略它,轻则水箱漏水抛锚,重则发动机缸体锈蚀大修,花的钱可比换防冻液多十倍不止。

比如前段时间的“理想MEGA召回事件”,根据官方给出的通告,我们了解到,此次召回车辆最关键的缺陷在于:防冻液腐蚀了铝制的电池热交换板,导致防冻液漏到电芯之间,使电芯短路。

那么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防冻液(冷却液)为啥会腐蚀金属,又该怎么避免这个问题。理想MEGA2024款召回

首先我们要先搞懂防冻液的 “真面目”:它不是纯化学液体,而是 “基础液 + 水 + 缓蚀剂” 的混合体。

而基础液大多是乙二醇(少数是丙二醇),本身几乎不腐蚀金属,但纯乙二醇冰点不够低(约 - 13℃),流动性也差,必须加水调配。

可水偏偏是金属的 “老朋友”,铁遇水会生锈,铝遇水会氧化,铜遇水会生绿锈,要是没点 “防护措施”,水箱、发动机这些金属部件早被泡坏了。

这时候就需要 “缓蚀剂” 登场了。它就像给金属穿了件 “隐形防护衣”:加到防冻液里后,会主动附着在水箱、水管、水泵的金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把水和金属隔离开。

不管是发动机工作时的高温,还是停车后的低温,这层膜都能挡住水的 “进攻”。

常见的缓蚀剂有硅酸盐、磷酸盐、有机酸等,不同类型的防冻液,就靠这些 “防护衣材料”区分。

比如:绿色防冻液多含硅酸盐,红色防冻液多含有机酸。​

为什么还会腐蚀呢?关键就在于,这层 “防护衣” 会失效,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 “用过期了”:缓蚀剂不是永久的,发动机每次工作时,高温会让缓蚀剂慢慢分解,水箱里的水也会和金属发生微量反应,消耗缓蚀剂。

一般来说,普通防冻液的缓蚀剂能撑 2-3 年,长效防冻液能撑 5 年,超过期限后,“防护衣” 就会慢慢变薄、破损,水直接接触金属,生锈、腐蚀就开始了。就像雨衣穿久了会破,再下雨就会淋湿一样。​

二是 “混加错了”:很多车主补防冻液时,不管颜色和类型,随便加一瓶,这会让不同的缓蚀剂 “打架”。

比如硅酸盐型和有机酸型防冻液混加,两种缓蚀剂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絮状沉淀。这么一来,不仅 “防护衣” 没了,沉淀物还会堵塞水箱管道,导致散热不良,同时加速金属腐蚀。

就像两种不同的药膏混涂,不仅没效果,还可能过敏。​

三是 “加了自来水”:有些车主发现防冻液少了,图方便加自来水补充,这是大错特错。

自来水含有钙、镁等矿物质,会和缓蚀剂反应,消耗 “防护衣” 材料,还会形成水垢附着在金属表面。

水垢看似坚硬,其实会让金属局部温度升高,还会让缓蚀剂无法附着,形成 “无防护区”,加速腐蚀。

就像给金属表面盖了层脏毯子,既不透气,还藏污纳垢。​

一旦开始腐蚀,危害可比想象中严重:铝制水箱被腐蚀后,会出现针眼大小的漏洞,防冻液慢慢渗漏,发动机散热不足就会 “开锅”。

发动机里的水泵叶轮、水管接头被腐蚀后,会生锈剥落,铁锈随防冻液循环,又会刮伤其他金属部件,形成 “恶性循环”。

最严重的是发动机缸体被腐蚀,会出现裂纹,修一次可能要花几万块,比换个新车头都贵。​

其实预防很简单,记住三个要点:第一,按时换防冻液,别超期使用,具体年限看车辆说明书,一般 2-3 年换一次就行;

第二,补加时看颜色,同颜色、同类型的才能加,别混加不同品牌、不同颜色的防冻液;

第三,别加自来水,缺了就加同类型的防冻液,应急时可以加纯净水,但事后要尽快更换新的防冻液。​

总的来说,防冻液不是加一次就能不管的 “万能液”,定期检查、正确使用,才能让它既防住冬天的冰,又挡住金属的锈,让爱车少出毛病,多跑几年。​

0 阅读:15
书蕾谈汽车啊

书蕾谈汽车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