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不采购中国“歼10CE”的唯一原因是:中国不同意向伊朗出口较先进的进攻性装备! 伊朗空军这些年确实过得紧巴巴的,手里那批老旧的F-14“雄猫”和米格-29,机龄都超过三十年了,很多都快飞不起来了,零件也凑不齐,能升空作战的没几架。 2020年10月联合国对伊朗的武器禁运一解除,德黑兰方面立马就开始四处物色新战机,眼睛可是没少往中国的歼-10CE身上瞄。 这型轻型多用途战机性能不俗,价格也相对亲民,对预算有限的伊朗来说,听起来挺合适。 巴基斯坦空军引进歼-10CE后,在实战中表现挺亮眼,据说在印巴边境冲突里还占过便宜,这无疑给歼-10CE打了个活广告,也难免让伊朗更动心。 国际军火市场上有过不少传闻,甚至一度传出“用伊朗最大油田阿扎德甘油田20年的开采权换24架歼-10”这种说法,不过这类消息很快就被证实不靠谱。 核心的障碍其实挺明确的,中国政府在对外军售上一直非常谨慎,尤其不愿意轻易向像伊朗这样地缘政治敏感的国家出口歼-10CE这类具备较强进攻性的先进装备。 中国方面在这类问题上,首要考虑的是大局稳定。中方一贯强调在执行军品出口时会严格遵守国际义务,并坚持慎重、负责的态度,目标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而不是简单地做买卖。 伊朗所处的海湾地区局势本来就复杂,要是再把歼-10CE这种进攻性武器放进去,很可能刺激到周边国家,甚至引发地区军备竞赛,这显然不符合中方寻求的战略平衡。所以,尽管伊朗表达过兴趣,但中方始终没有在向伊朗出售歼-10CE这个问题上开绿灯。 再从伊朗这边看,它自家的情况也让它等不起。空军战机老化得太厉害,防空压力山大,它急需快速形成新的战斗力,有点“等米下锅”的窘迫。 中国的歼-10CE虽然性能不错,但生产线可能得优先满足其他已签约的客户,交付周期相对会长一些。 俄罗斯这边呢,恰好能提供“救急”方案:他们手头有苏联时期留下来的米格-29机身库存,可以用“清库存”的方式低价且快速地提供给伊朗,还能接受“以货易货”的支付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伊朗的现金流压力。 虽然米格-29的性能,特别是过去的战斗记录和可靠性可能不如歼-10CE,甚至有印度、阿尔及利亚退货的前科,但对当下的伊朗来说,“有”比“好”更重要,先解决有无问题,快速形成战斗力是关键。 而且,伊朗空军过去操作过米格-29,有使用经验和部分后勤基础,换装米格-29能大大缩短飞行员培训和地勤保障体系的建立时间,能更快让新飞机形成战斗力。 这种路径依赖在紧急状态下成了决定性因素。反观歼-10CE,伊朗空军需要从头建立全新的训练、维护和武器体系,这时间成本伊朗可能觉得耗不起。所以,伊朗最终选择采购俄罗斯的米格-29,更像是在现实约束下的一种妥协,是安全紧迫性压倒了性能考量,先解决眼前威胁再说。 不过这事儿也没完全定死。伊朗这次采购米格-29,普遍被观察家视为一个过渡方案,是应对眼前危机的权宜之计。 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在考虑战机的同时,也对中国的防空系统表现出兴趣,比如红旗-9BE防空系统就在洽谈中。 这显示出伊朗在构建分层防空体系时,中国装备依然扮演着关键角色,也说明伊朗采取的是混合采购策略,在不同领域寻找最优解。 等眼下最急迫的防空压力缓解之后,伊朗未来仍然有可能转向寻求更先进的战机来实现空军的现代化,比如中国的歼-10CE或者更先进的歼-35,到那时决策会更注重性能和可持续性,而不仅仅是交付速度和成本。 说到底,伊朗没能采购歼-10CE,最根本的制约因素并非飞机本身的价格或性能,而是中国基于地区战略稳定和国际义务的考量,不愿意在当下这个敏感节点向伊朗出口这类先进的进攻性装备。这笔交易能否最终达成,未来还将取决于海湾地区局势的演变、大国关系的互动,以及伊朗自身战略需求的进一步明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