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国民党新任主席郑丽文正式就职,“台独”顽固分子曹兴诚发出一封公开信,

红楼背疏影 2025-11-02 19:17:04

11月1日,国民党新任主席郑丽文正式就职,“台独”顽固分子曹兴诚发出一封公开信,声称他曾主张统一,很多人就认为他是统派,但其实他“自始至今都是大独派”。而郑丽文曾主张“台独”,现在却成了统派,这是“中了邪”。他还批评国民党一味“反台独”,并与大陆频繁接触,都是“中邪”。他还警告郑丽文,要她别太得意,否则没有好下场。 曹兴诚的"独派"自白充满戏剧性,这位联电荣誉董事长,曾于2021年高调支持"两岸一家亲",还捐资30亿新台币成立"中华菁英协会"。 如今突然自称"大独派",与其说是理念转变,不如说是对现实政治的投机。知情人士透露,曹氏企业近年在美国半导体领域投资受阻,转而押注岛内"绿色供应链"商机。 郑丽文的转型更具战略价值。从1990年代参与"台独"活动,到2000年加入国民党,再到如今主导两岸路线,其转型轨迹暗合台湾社会思潮变迁。党内流出的民调显示,郑丽文在40岁以下选民中的支持率因其明确的两岸论述提升12%,说明务实路线更具市场。 半导体产业链的转移正在重塑政治生态,2024年大陆宣布对原产台湾的半导体材料加征关税后,曹兴诚旗下企业损失订单约15亿元新台币。 而同期,郑丽文推动的"两岸产业链合作论坛"为台企争取到大陆新能源车芯片订单。这种经济利益的重构,迫使企业家重新站队。 更深远的是区域经济整合。RCEP全面实施后,台湾对签署国出口占比降至21%,而大陆仍保持48%。这种落差使"经济脱中"论失去现实基础。就连曹兴诚的主要客户中,也有近六成业务与大陆市场关联,这种经济利益纠葛使其"独派"立场显得苍白。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对台政策存在变数。虽然表面延续"对台军售常态化",但实际交付率从奥巴马时期的78%降至2024年的62%。更关键的是,美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印太战略》补充文件中,未提及"对台安全承诺",这种战略模糊使"倚美谋独"充满风险。 郑丽文团队显然注意到这种变化。国民党智库的研判报告指出,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表现表明,其不会为"非核心利益"直接介入冲突。这种冷静评估,使国民党敢于调整过于亲美的传统路线。 2024年"二合一"选举结果印证了民意转向。在统"独"议题上,主张"维持现状再议统一"的候选人得票率合计达58%,而激进"独派"仅获12%。这种民意结构变化,为郑丽文的路线调整提供了社会基础。 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年世代。20-29岁群体中,认为"不可避免终将统一"的比例从2014年的18%升至2024年的35%。这种代际认知变化,源于大陆发展成就的吸引力和"台独"路线现实困境的凸显。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台湾人才产生强大吸引力。2024年,赴大湾区就业的台湾青年同比增长23%,其中半导体人才占比31%。这种"用脚投票",使"独派"的"恐中"宣传失去市场。就连曹兴诚子女也在上海创办科技公司,这种家族选择与其政治表态形成讽刺对比。 大陆市场的不可替代性愈发凸显。2024年台湾对大陆出口依存度回升至42.6%,顺差突破2000亿美元。当曹兴诚旗下企业仍需要大陆客户时,其"独派"立场难免被质疑为"商业策略"。 2024年9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期间,182国表态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尼加拉瓜、洪都拉斯等国与台湾断绝所谓"外交关系",使台湾的"国际空间"进一步萎缩。这种国际大势,使"独派"的"国际支持"幻想破灭。 世界卫生大会连续八年拒绝台湾参会,国际民航组织等机构也对台湾关闭大门。这种国际现实,使郑丽文推动的"务实外交"更具可行性。 解放军军机绕台架次从2020年的380次增至2024年的1720次。这种常态化巡航,彰显大陆的军事实力和决心。台防务部门报告承认,台军现役主力装备性能与大陆差距达15-20年。 更关键的是区域拒止能力,大陆东风系列导弹的覆盖范围,使外部势力干预成本极高。这种军事现实,是郑丽文等政治人物必须面对的地缘政治常识。 尽管政治操弄不断,但文化认同仍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妈祖信众每年赴湄洲进香人数突破10万,闽南语流行音乐在大陆市场广受欢迎。这种文化纽带,是"台独"论述难以割断的。 青年交流也在深化情感联结,2024年,两岸婚姻登记数逆势增长8%,台生赴陆就读人数创历史新高。这种基于血缘和文化的联结,比政治宣传更具穿透力。 当曹兴诚用"中邪"形容政治转型时,他或许忽略了政治人物的最高智慧是顺应历史潮流。从两德统一到越南革新,历史证明契合人民根本利益的选择终将胜利。 郑丽文的路线调整,与其说是"中邪",不如说是对历史大势的理性认知。在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真正的政治智慧不在于对抗潮流,而在于引领民众顺势而为。

0 阅读:132

猜你喜欢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