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基辛格竟然预言称: 俄乌最先耗干的不是俄乌美,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国家

地缘历史 2025-11-01 19:55:05

万万没想到,基辛格竟然预言称: 俄乌最先耗干的不是俄乌美,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国家? 当全世界的目光还聚焦在东欧战场的硝烟里,英国却已悄然走到了崩溃边缘。 2025年初,基辛格在一次闭门对话中直言不讳,他说:“这场战争最先耗干的,不是乌克兰,不是俄罗斯,甚至不是美国,而可能是英国。” 这句话在当时并未引发太多波澜,但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证据正在验证这位战略老人的预判。 英国,真有可能成为这场代理战争中,第一个“倒下”的盟友。 2025年1月16日,英国首相斯塔默带着一份高调的承诺访问基辅。 他和泽连斯基签署了一份史无前例的“百年伙伴关系”协议,承诺在未来五到六年里,每年提供30亿英镑的援助。 当时的新闻头条写的是“团结、坚定、无惧”,但在伦敦街头,市民更关心的是房租、能源账单和罢工潮。 没人告诉他们,这份承诺背后意味着什么样的财政牺牲。 45亿英镑的军援数字听起来很威风,可对一个本就因脱欧而元气大伤的国家来说,更像是一次孤注一掷的透支。 英国并不是没有理由急于站出来“撑场子”。自2020年正式脱离欧盟后,它在欧洲的存在感一路下滑。 控制边界的代价是失去市场,重拾独立的代价是财政衰退。于是,乌克兰危机成了它重新证明自己“仍是大国”的机会。 可问题是,大国不是靠姿态堆砌出来的,而是靠底子撑起来的。 当美国还在精打细算“援乌回报率”的时候,英国已经把手伸进了养老金和福利预算的口袋里。 2025年财政部的内部评估显示,为了维持对乌援助计划,政府削减了将近50亿英镑的社会福利预算,相当于抹去了数百万底层家庭的生活保障。 这种“以外养内”的战略幻想,很快就撞上了现实的墙。 2023年英国通胀率曾高达11.1%,即便到了2025年,物价依旧高企,能源账单比战前翻了一倍。 而与此同时,英国的出口却因脱欧后的贸易壁垒大幅缩水。 企业主抱怨的是“关税噩梦”,工人抱怨的是“冻薪裁员”,医院的护士在罢工,地铁司机也在罢工,政府答应的“复苏”成了一纸空文。 更要命的是,军火库也快空了。“挑战者2”主战坦克、“风暴阴影”巡航导弹、移动防空系统、150门火炮……英国几乎把能掏的家底全掏了出来。 国防参谋部的匿名文件警告:按目前援乌进度,英国至少需要10年时间才能恢复自身战备能力。 这意味着,一旦自身遭遇突发军事冲突,常规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将严重不足。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赤裸裸的防务漏洞。 基辛格之所以点名英国,并不是出于偶然。他早在冷战时期就深知,英国的战略位置决定了它在欧美之间的摇摆性。 它需要美国的安全背书,但又渴望在欧洲事务中扮演角色。而脱欧后,它失去了欧盟平台,只能更加依赖与美国的“特殊关系”。 俄乌冲突爆发后,这种依赖更是被无限放大。英国政府急于通过“挺乌”证明自己仍有战略影响力,可代价却是越来越沉重的财政和社会撕裂。 而就在英国政府还在高喊“Ukraine must win”的时候,它的国内早已“兵荒马乱”。 2023年开始的罢工潮仍在延续,涉及教师、医生、交通系统、邮政、消防等多个领域。 而这些人,恰恰是最先对政府援乌政策产生质疑的群体。 他们不是反对援助,而是想知道:为什么一个连本国老人供暖都保障不了的政府,有资格承诺几十亿英镑的“海外大礼”?答案无人回应,愤怒却在悄然累积。 与此同时,在整个西方阵营内部,裂痕也在扩大。美国的援乌政策正面临变数,2024年总统大选之后,国会对援助预算的审批逐渐变得谨慎甚至迟疑。 英国陷入了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如果停止援助,将被视为背弃盟友、削弱“特殊关系”; 但另一方面,继续援助又意味着进一步透支国家实力和社会信任。这种两难局面,正是基辛格所警告的“战略自残”。 英国国内的分裂也并非虚构。苏格兰独立议题再次升温,北爱尔兰问题因“边境协议”陷入僵局。 一个本就因脱欧而四分五裂的国家,现在要用越来越稀薄的资源支撑一场看不到终点的战争,这本身就是战略误判的典型。 基辛格一生都在强调“现实主义”,而他的这番话,或许正是对整个西方援乌策略的一次警钟。 他并不反对援助本身,但他清楚,战争不是道德竞赛,而是利益博弈。当一个国家的援助行为超过了其承受能力,那便不再是盟友支持,而是政策冒险。 英国此刻的处境,不是因善良被惩罚,而是因为妄图以虚张声势换取战略地位,最终反伤了自己。

0 阅读:1352

评论列表

Mr.sir

Mr.sir

6
2025-11-01 21:06

好事,搞到英国破产

听雨

听雨

2
2025-11-02 02:16

他在地下说的?

夏天䨮天

夏天䨮天

2
2025-11-02 01:36

基辛格老先生是美国的智多星,战略家。 老先生慧眼独具啊。

猜你喜欢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