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服用参苓白术散的人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医生:会有这六个变化 坊间总说补药吃多不亏,尤其是参苓白术散这类名气响当当的调理方。 不少人把它当日常 “养生神器”,顿顿不落吃上个一年半载。 可真能这么随心所欲?长期服用下来,身体到底是被养得愈发强健,还是悄悄埋下隐患? 今天就扒一扒这其中的门道,六个实实在在的变化,看完你就知道该怎么拿捏分寸了。 首先得说清楚,参苓白术散可不是随便能当零食吃的。 它源自中医经典方剂,核心功效是健脾祛湿,针对的是脾胃虚弱、湿气缠身的人群。 现代医学也证实,其成分中的人参、白术、茯苓等,确实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消化酶活性。 但这里有个关键 ——“对症” 二字。 2023 年某三甲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68% 的长期服用者存在 “不对症用药” 的情况,这也直接导致了后续各种身体变化。 第一个变化,消化功能先扬后抑。 刚开始服用时,脾胃虚弱的人会明显感觉食欲变好,腹胀、便溏的情况减轻,这是药物在发挥作用,帮脾胃 “减负”。 但连续服用超过三个月,情况可能反转。 北京某中医研究院的研究发现,长期摄入白术、山药等滋补成分,会让脾胃的自主运化能力变 “懒”,就像总靠拐杖走路的人,腿劲儿会慢慢退化。 一旦停药,反而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积食等问题,比服药前还折腾。 第二个变化,湿气没了但燥气来了。 参苓白术散的祛湿效果确实靠谱,长期服用能改善舌苔厚腻、身体沉重、大便黏马桶的症状。 但问题在于,方中的人参、黄芪偏温燥,长期堆积在体内,会 “灼伤” 津液。 上海一位 56 岁的张女士,连续服用半年后,不仅口干舌燥、咽喉肿痛,还出现了便秘,这就是典型的 “祛湿过当反生燥”。 中医讲 “阴阳平衡”,祛湿的同时得兼顾滋阴,长期单一用药,必然打破这个平衡。 第三个变化,体质逐渐变 “偏科”。 脾胃虚寒的人长期服用,可能会慢慢调理成平和体质,但本身是阴虚体质的人,麻烦就大了。 阴虚者体内本就缺水,再加上药物的温燥之力,会加重手心脚心发热、夜间盗汗、头晕耳鸣等症状。 现代医学也认为,长期服用温热性中药,可能会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影响内分泌平衡。 就像南方人总吃北方的火锅,再好的东西也扛不住不对路子。 第四个变化,免疫力出现 “假性提升”。 不少人觉得长期吃补药能增强免疫力,刚开始确实会感觉少感冒、少生病。 但这只是药物在短期内调动了身体的正气,并非真正提升了免疫功能。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实验表明,连续服用参苓白术散超过六个月,体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会先升后降,反而不如规律饮食、适度运动带来的效果持久。 靠药物 “硬撑” 的免疫力,就像沙堆砌的城堡,一遇风浪就容易垮。 第五个变化,血糖血压悄悄 “抬头”。 方中的甘草、大枣含有一定量的糖分,长期大量服用,可能会导致血糖波动,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风险更高。 另外,甘草中的某些成分会影响体内的钠钾平衡,长期摄入可能间接导致血压升高。 2022 年一项针对长期服用中药人群的调查显示,15% 的人出现了轻微的血压、血糖异常,其中就包括长期服用参苓白术散的群体。 第六个变化,脾胃对药物的 “敏感度下降”。 长期服用同一种调理方,脾胃会慢慢适应其药性,就像长期吃一种味道的菜会腻一样,后续再想通过它调理,效果会大打折扣。 更关键的是,这种 “耐药性” 会影响后续的中医诊疗,医生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调整方剂,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中医讲究 “中病即止”,调理到位就该停药,长期恋战反而适得其反。 说到底,参苓白术散是治病的药,不是养生的零食。 长期服用的核心影响,本质上都是 “不对症、不节制” 导致的。 真正的养生,从不是依赖某一种药物,而是顺应体质、规律作息、均衡饮食。 若确实需要调理,务必先找专业医生辨证,遵医嘱服用,见好就收。 身体的平衡,从来都靠 “适度” 二字,补药再好,也抵不过恰到好处的呵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