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出访日本和韩国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到自己的领地上面去视察一样。而这种感觉呢,其实还不是特朗普的表现所体现出来的,而是日韩的领导人,以及他们整个国家层面,所呈现出来的那种谄媚的状态所展现出来的。 核心原因在于,日本和韩国在安全上几乎完全被美国拿捏住了。美军在这两个国家的存在,那真是根深蒂固。 《美日安保条约》名义上是共同防卫,但实际上它就像个紧箍咒,把日本罩在美国的安全体系里,同时也限制着日本自身军事力量的发展。 特朗普就特别懂这里面的门道,他动不动就嚷嚷要退出这个条约,说白了就是看准了日本的软肋,然后狮子大开口,要求日本承担全部驻军费用还得额外再加50%,把这变成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 韩国的情况也差不多,美国要求其大幅提高驻韩美军费用的分摊数额。这种在安全上被掐着脖子的状态,让日韩领导人在特朗普面前硬气不起来。 安倍晋三当年为了讨好特朗普,那可是下了血本,不仅承诺增加驻军费用,还大规模采购美国军火,像F-35战机和陆基宙斯盾系统,眼都不眨就下单,哪怕美国坐地起价也照单全收。这种近乎“谄媚”的姿态,就是因为安全命脉被人攥在手里,不得不低头。 德国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虽然二战後美国也在德国驻军,但德国在欧洲的地位和自主能力要强得多。 默克尔当年就硬怼过特朗普,直接说“欧洲在安全上依赖美英的时代结束了”。德国人心里清楚,北约的防务从来都是互相依赖,保卫欧洲也等于保卫美国自己,而不是单方面的施舍。 所以当美国驻德大使威胁要撤军并搬到波兰时,德国政客直接怼回去,还嘲讽地让美国“别忘了把自己的核弹头带走”。 这种底气,是日本和韩国领导人想都不敢想的。德国甚至和法国联手推进欧洲自主防务,搞自己的第六代战机和军事指挥体系,明显是要摆脱对美国的单方面依赖。 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程度也决定了姿态的硬度。日本和韩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相当高,特别是汽车等核心产业。 特朗普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动不动就挥起关税大棒,威胁对两国所有输美商品加征25%的关税。 这种压力下,日韩往往显得很被动。日本首相石破茂虽然也强硬要求美国取消汽车关税,甚至暗示可能抛售日本持有的美债作为反制,但总体上还是寻求谈判和妥协。 韩国也是如此,试图通过承诺对美投资来换取关税上的让步。这种经济上的软肋,使得他们在面对美国时,很难真正挺直腰板。 反观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引擎,它与美国的经济关系更趋于平衡。虽然特朗普也批评德国对北约的军费贡献不足,但德国显然有更多的周旋空间。 德国不仅在“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上顶住了美国的压力,还在5G网络建设问题上拒绝跟随美国排斥华为。这种独立性,源于德国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其在欧盟中的核心地位,让它有能力对美国说“不”。 民众的情绪和国家的历史包袱也在深刻影响这些国家的对美姿态。在日韩,美国长期的军事存在和深刻的政治介入,塑造了一种特殊的盟友文化,甚至带有些许“宗主国”的色彩。但这种不对等的关系正在发酵负面情绪。 比如日本民众对美国的信任度在特朗普政府时期曾降至低点,多数人希望日本外交应更独立自主。韩国舆论也强烈反感美国在军费分摊上的施压。然而,这些国家的领导层往往出于现实安全考量,选择继续追随美国,这有时会导致国内民众的批评,例如尹锡悦政府就被批评对日采取“屈辱外交”。 德国则没有这种历史心理负担。两德统一时,德国是通过政治交换(如承诺留在北约)获得了美国对其统一的支持,但这并非单方面的恩赐。 德国的主流民意更倾向于推动欧洲的独立自主。默克尔所在的政党甚至在其竞选纲领中,直接将美国从“朋友”降格为“伙伴”。这种认知上的变化,使得德国领导人在处理对美关系时,有更强的民意基础去表现强硬。 所以说,特朗普在日韩和德国受到的不同待遇,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三种盟友与美国关系的本质差异。 日韩更像是被深度整合进美国霸权体系、在安全和经济上存在明显短板的“小伙伴”,面对美国的压力时,往往显得被动和顺从。而德国则是一个更有实力和野心的“伙伴”,它追求的是在跨大西洋联盟框架内更平等的地位。 特朗普那种“领主视察”的做派,在东亚能玩得转,到了欧洲就行不通了。这也预示着,未来美国与其盟友的关系,特别是随着日韩国内对美不信任感上升,以及欧洲战略自主意识的增强,可能会呈现出更复杂的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