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的APEC会议上,韩国方面向中方代表团赠送了200箱黄南面包。 这种面包表皮脆薄,中间裹着红豆沙,口味偏甜,是此次APEC会议举办地,庆州市的代表性传统食品,在韩国国内享有很高声誉。 不少人看到这则消息,第一反应是“美食外交又上线了”。确实,在APEC这样的国际舞台上,礼物从来不止是物品本身。就像中国茶曾以“茶和天下”的理念成为APEC的礼宾用茶,天津煎饼果子在上合峰会被外国记者追捧,韩国选黄南面包当赠礼,藏着的是把地方特色变成沟通桥梁的心思。 但仔细琢磨会发现,这面包能代表庆州,可不是随便选的。查资料才知道,这面包其实该叫“皇南面包”,1939年就诞生在庆州皇南洞,如今已经有八十多年历史了。创始人崔永和当年凭着家里做红豆糕点的传统,琢磨出了这独一份的味道,传到现在还坚持只用韩国产的红豆做馅,连表皮的梳状花纹都藏着新罗古国的韵味。这种几十年不变的坚持,让它成了庆州的“味觉名片”,难怪能拿到专利保护,还被评为地方名品。 有意思的是,国际会议选赠礼,往往藏着两种逻辑。要么像竹叶青茶那样,用“高山明前茶芽”的高品质和“和合”文化内核,展现一种底蕴;要么就像黄南面包这样,用手工传承的烟火气,拉近彼此的距离。韩国这次选了后者,或许是想借着这口甜,让严肃的外交场合多些生活气息——毕竟再宏大的合作,最终也离不开普通人能感受到的温度。 不过也得说句实在的,这种“美食外交”的效果,从来不是礼物本身决定的。天津煎饼果子能火,是因为现场制作的过程让外国记者看到了市井活力;中国茶能成为名片,是因为背后有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和严苛的品质标准。黄南面包的优势在于它的“在地性”,但要让这份心意真正落地,更要看它能否超越“尝鲜”的层面,让收礼方感受到背后的匠心与诚意。 从街头小吃到国际赠礼,黄南面包的身份转变,其实也是文化交流的缩影。它不再只是韩国人记忆里的家乡味,成了APEC舞台上的一个小小注脚,告诉大家:国与国的往来,既可以谈宏大愿景,也能聊一口香甜的面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