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荷兰政府正式宣布: 10月31日有消息称,在美国的持续施压下,荷兰2025年光刻机出口新规已正式落地实施。根据荷兰政府公告,此次管制范围在原有EUV光刻机基础上进一步扩大,NXT:1970i、1980i等具备量产能力的DUV设备均被纳入限制清单,这意味着ASML已无法再向中国出口此类核心制造设备。 需要明确的是,荷兰政府此次实施的并非完全出口禁令,而是将这些设备纳入出口许可审批范围,需逐案审核后方可决定是否放行。荷兰贸易大臣莱内特·克莱弗在公告中强调,此次管制仅覆盖极有限的技术和商品,目的是应对不受控出口带来的安全风险,同时避免不必要地扰乱芯片产业。但从实际影响看,这种审批要求实质上给ASML的对华出口设置了极高门槛。 被纳入限制清单的NXT:1970i、1980i等DUV设备,采用193纳米波长光源,是28纳米、14纳米等成熟制程芯片量产的核心设备,部分型号通过多重曝光技术甚至可尝试7纳米节点的芯片生产。对中国芯片制造企业而言,这两类设备是维持产能、推进技术迭代的关键支撑。2024年中国大陆分步重复光刻机(含DUV等类型)进口金额达8.1亿美元,虽同比减少51.1%,但仍是半导体制造环节的重要进口设备。 这波管制背后,美国的施压痕迹清晰可见。早从2023年9月荷兰首次实施相关管制以来,此次已是第二次修改出口限制措施,且管制范围持续扩大。ASML自身对此也颇为无奈,中国市场是其重要营收来源,2024年来自中国大陆的营收达101.95亿欧元,在总营收中占比高达36.1%。失去稳定的中国订单,不仅直接影响企业营收,其本土供应商如蔡司光学的订单也已出现明显波动。 荷兰政府的决策陷入了明显的矛盾。一方面要维护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另一方面又需顾及本土产业利益。ASML的DUV设备不仅依赖全球供应链,更需要中国市场的反馈来持续迭代技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2024年13类主要半导体设备进口金额已达196.12亿美元,ASML长期在光刻设备领域占据主要份额。管制落地后,国内部分晶圆厂已出现设备调配紧张的情况,中芯国际等企业不得不优先保障核心产线的设备供应。 值得关注的是,外部限制也倒逼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加速。上海微电子装备(SMEE)已实现28纳米浸没式DUV光刻机的技术突破,其关键部件国产率超85%,2025年已推进到量产测试阶段,首台设备已交付中芯国际进行验证。不过客观来看,国产设备在技术成熟度和产能上仍有差距,短期内尚无法完全替代ASML的同类产品。 全球半导体产业早已形成你中有我的产业链格局,ASML的光刻机生产不仅依赖全球供应链,单台设备中稀土磁体用量就超10公斤,占电机成本30%以上,而中国掌控全球90%以上的稀土加工产能。强行设置技术壁垒,最终可能导致全行业成本上升、发展减速,这恐怕是施压方和执行方都未曾充分考量的后果。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