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发现:老人若从来不吃肥肉,用不了多久,身体或有4大转变 在门诊接诊过一位姓赵的大爷,68岁,以前顿顿离不开红烧肉,两年前听了“肥肉致癌”的说法后彻底戒了。刚开始还挺得意,觉得自己意志力超强,可半年后问题来了,冬天穿得比别人厚还总手脚冰凉,出门买个菜都要歇两回,爬三楼就喘得不行。 去医院检查,血常规里的血红蛋白只有90g/L,属于中度贫血。赵大爷纳闷了,自己天天吃鸡蛋喝牛奶,怎么还会贫血?王大夫追问饮食才发现,他不仅戒了肥肉,连动物肝脏、红肉都吃得少。原来肥肉里含有的维生素B12,是促进红细胞生成的关键营养素,这种维生素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植物性食物里根本没有。赵大爷这才知道,自己是为了“养生”把身体养亏了。 这就是长期不吃肥肉的第一个转变:免疫力下降,还容易贫血。王大夫解释,维生素B12不仅管造血,还负责维护免疫细胞的活性。就像军队打仗需要粮草,免疫细胞对抗细菌病毒也需要能量,而维生素B12就是重要的“军粮”。 某权威医学期刊2024年的研究显示,55岁以上人群中,长期素食或严格戒断肥肉者,维生素B12缺乏率高达62%,这类人群患感冒、肺炎的概率比正常饮食者高37%。咱们小区前阵子流感,不少戒肥肉的老人都中招了,就是这个道理。 李阿姨插了句:“那我皮肤最近总干得起皮,抹了润肤露也不管用,跟不吃肥肉有关系吗?”王大夫点点头,说这正是第二个转变:皮肤变差,衰老速度加快。 皮肤就像一块弹性布料,里面的胶原蛋白是“经纬线”,而脂肪就是“填充物”。肥肉里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是合成皮肤油脂的重要原料。咱们皮肤表面有一层天然的皮脂膜,能锁住水分,就像给皮肤穿了件“防护衣”。 长期不吃肥肉,皮脂分泌减少,这层“防护衣”就破了,水分留不住,皮肤自然又干又痒。更关键的是,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亚油酸,是维持皮肤弹性的关键,缺了它,皱纹会比同龄人长的更早更多。有数据显示,坚持适量吃肥肉的老人,皮肤含水量比戒肥肉者高15%,鱼尾纹出现的时间平均晚3.2年。 还见过一位爱美的刘阿姨,为了保持身材,50岁后就没碰过肥肉,结果60岁不到就出现了严重的骨质疏松,不小心摔了一跤就骨折了。大家都很意外,刘阿姨天天喝骨头汤补钙,怎么还会骨质疏松? 这就是第三个转变:骨骼变脆,骨质疏松风险升高。很多人以为补钙靠骨头汤、牛奶就行,却不知道钙的吸收需要“搬运工”——维生素D。而肥肉,尤其是动物的肝脏附近的脂肪,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它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还能把钙固定在骨骼里。 就像盖房子,水泥(钙)再多,没有钢筋(维生素D)固定,房子也不结实。某疾控中心的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长期不吃肥肉者的骨质疏松患病率比适量食用者高42%。刘阿姨就是因为缺了维生素D,补的钙都没被骨骼吸收,全随尿液排出去了。 说到这里,张阿姨有点慌了:“那我最近总忘事,刚放的钥匙转身就找不到,是不是也跟不吃肥肉有关?”王大夫说,这还真有可能,这是第四个转变: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减退。 大脑的60%都是脂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Omega-3不饱和脂肪酸,这种脂肪酸无法靠人体自身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取,肥肉里就含有不少。大脑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主要成分就是这种脂肪酸,它就像神经细胞的“保护膜”,能保证信号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 某大学老年病研究所做过一项长达5年的跟踪调查,对1200名60岁以上老人进行饮食记录和认知功能测评,结果发现,每周吃2-3次肥肉的老人,认知功能减退的速度比从不吃肥肉的老人慢58%。尤其是深海鱼、动物内脏附近的肥肉,Omega-3含量更高,对大脑的保护作用更明显。 听到这里,大家都有点迷茫了:“那肥肉到底该吃还是不该吃啊?以前说吃肥肉致癌,现在又说不吃不行,我们到底听谁的?”王大夫笑着说,关键不是“吃不吃”,而是“怎么吃”“吃多少”。 他举了个例子,自己的父亲今年82岁,身体硬朗得很,每周都会吃两次红烧肉,但有三个秘诀:一是选肉有讲究,选五花肉,肥瘦相间的,这种肉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二是控制量,每次只吃一两左右,大概3-4块,不会多吃;三是搭配着吃,吃红烧肉的时候,一定会配一盘凉拌芹菜或者炒菠菜,蔬菜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脂肪代谢。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的脂肪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20%-30%,其中饱和脂肪酸不能超过10%。对于老人来说,适量吃点肥肉,不仅不会导致高血脂、高血压,还能补充必需的营养素。那些说“吃肥肉致癌”的说法,其实是指“过量吃”,比如顿顿吃、一次吃半斤以上,长期下来才会增加健康风险。 分享了一个小技巧,老人吃肥肉,可以采用“蒸、炖、煮”的方式,比如梅菜扣肉、粉蒸肉,这些做法能让肥肉里的一部分脂肪融化到汤汁里,吃起来不油腻,营养也更容易吸收。避免油炸、爆炒,这种做法会让肥肉里的不饱和脂肪酸被破坏,还会产生有害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