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曾感慨万分地说,美国根本就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人可以不以赚钱为目标,而在美国,不赚钱的事是没人干的。不以赚钱为目标那以什么为目标呢?不以赚钱为目标那以什么为目标呢?说到底就是为了国家的强大,为了国家利益可以心甘情愿地牺牲经济利益。这是中国强大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就说当年咱们搞原子弹那事儿,现在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刚建国那会儿,中国穷得叮当响,老百姓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工业基础差到啥程度?连颗像样的螺丝钉都造不出来。可那时候美国已经拿着核武器到处晃悠,想吓唬谁就吓唬谁,咱们要是没有这玩意儿,人家想欺负就欺负,国家连安全都没保障,还谈啥赚钱过日子? 邓稼先就是在这时候,选了条“不赚钱”的路。他在美国读博士,不到两年就毕业了,导师本来想推荐他去英国接着深造,那时候英国的科技水平比美国还高,留在欧美做研究员,挣的钱能是国内的57倍。 可他拿到博士学位才第九天,就收拾行李往回赶,临走跟朋友说“祖国需要人才,我必须回来”。回国之后,他每个月工资折成人民币才68块多,按当时的汇率算也就27美金,连在美国挣的零头都不够。 更让人感动的是,他夫人许鹿希后来回忆,自己也两次去过美国,要是留在那儿,工资能翻一百倍,可夫妻俩从来没动过心思,因为“我们追求的是另外一种东西”。这“另外一种东西”,说白了就是让国家能挺直腰杆。 邓稼先钻进罗布泊的戈壁滩,吃的是粗米咸菜,喝的是苦水,住的是土坯房,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冻得手脚发麻。那时候没有计算机,就靠算盘和计算尺一遍一遍地算数据,硬生生把原子弹的核心公式给算出来了。 后来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国家给整个科研队伍发的奖金总共才一万块,邓稼先拿的是最高级别,两颗“弹”加起来才二十块钱。可他压根不在乎,反倒觉得能给国家造出“保护伞”,这辈子值了。直到最后一次核试验,他为了捡回碎掉的核弹部件,受了严重的辐射,临死前还在惦记着国家的核事业。 邓稼先可不是唯一一个这么干的,钱学森的回国路更坎坷。他在美国已经是顶尖的航天专家,住着大房子,拿着高薪,美国海军副部长都说“宁肯枪毙他,也不许他回中国,他一个人抵得上三五个师”。 为了留住他,美国给安了个“间谍”的罪名,把他软禁了五年,这期间他瘦得脱了形,还失声了,可从来没动摇过回国的念头。后来他偷偷在香烟纸上写了求救信,辗转传到周总理手里,才终于被救回来。回国后有人问他想不想回美国,他说“美方不公开赔礼道歉,我这辈子都不踏美国国土,中国人民说我办了点事,就是最高奖赏”。 这种“不为钱办事”的劲头,不光老一辈科学家有,现在照样有人在这么干。建FAST天眼的南仁东,在日本当客座教授的时候待遇特别好,可1993年听说国际上要建新一代射电望远镜,咱们国家在这领域还是空白,他立马放弃国外300倍的高薪,回来牵头搞项目。 这活儿风险高、耗时间,还出不了快成果,他硬生生带着人在贵州山区跑了12年,坐50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往返,在391个洼地里头选出最合适的台址。山里没路,就攀着树枝往前挪,本地人都怕的山路,他走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才把500米口径的“天眼”建在了群山之中。 有人可能会问,放着好日子不过,非得干这些苦差事图啥?其实中国人心里的账算得门儿清:当年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安稳的发展环境;现在没有天眼这样的大科学装置,科技就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要是没人愿意扎根戈壁、钻进深山,国家的“硬实力”从哪儿来? 鲁比奥其实看对了一半,他知道美国学不来这种“不计回报的坚持”,但没明白这不是傻气,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不是咱们不爱钱,谁不想日子过得舒坦?可祖辈们早就用教训告诉我们:国家弱的时候,个人再有钱也没用;国家强了,哪怕一时赚得少,长远来看日子才能越来越红火。 就像当年邓稼先拿二十块奖金的时候,肯定想不到几十年后中国能成为航天大国、制造业强国,可正是他们当年的“不图钱”,才给咱们铺就了今天的底气。这就是中国最硬核的竞争力,能为了长远的国家利益,放下眼前的小利,一代接一代人往下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