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需要中国的稀土,没想到德媒却转过头来对我们进行点名批评!10月29日,德媒刊文声称,中国在稀土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占据主导地位,其背后是“不惜”环境污染和劳工健康的代价,以及长期形成的产业生态。中国对稀土的主导地位是以“沉重的”环境和社会代价换来的。因为,稀土开采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危害。 德媒这话说得确实没绕弯子,中国在稀土供应链的话语权可不是凭空来的,背后还真就藏着那些被他们点出来的 “沉重代价”。 先看看这主导地位有多扎实,2024 年全球稀土储量 9000 万吨里中国占了 4400 万吨,产量更是达到 27 万吨,足足占了全球 68.54% 的份额,更关键的是加工环节几乎没对手,全球 58% 的稀土专利攥在手里,提炼成本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能把钕、镝这些关键元素提纯到 99.9999%,西方想追都追不上。 但这份主导权的起点,确实带着点粗放的印记。上世纪 80 年代起,中国就靠着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储量扛着全球 90% 的需求,那时候哪顾得上太多,全是 “搬山” 式的池浸、堆浸工艺,成本低是低,污染却跟着翻了倍。 就说五大主矿区之首的白云鄂博,污染负荷指数 PLI 平均值一度冲到 2.58,属于实打实的重度污染,这里的稀土矿里混着铀和钍这些放射性元素,矿工吸入的钍尘直接影响肺功能和肝功能,有研究专门追踪过这里的矿工,肺内钍沉积量越高,血象和肝功能异常的风险就越大,长期下来尘肺、肺癌的发生率都比普通人群高。 南方的稀土矿区也好不到哪去,江西那些离子吸附型稀土矿,耕地土壤里的稀土含量早就飙到 680—1200mg/kg,比普通地区高得多。 当地农民就算日常饮食里的稀土摄入量看着不算离谱,但头发里的稀土含量却高达 0.53—15.02μg/g,不仅远超本地对照点,甚至比山东矿区矿工的含量还高,妥妥的高暴露人群。 这还只是开采环节,提炼环节更要命,每生产 1 吨离子型稀土矿,就得排出 2000 吨有毒废料,放射性污水渗进地下水,酸性气体飘在空气里,土壤里的重金属几十年都散不去。 现在就算开始治理了,那些历史遗留的 “环境账” 也没那么好清。北方稀土作为行业龙头,2024 年光是温室气体排放就有 104.07 万吨,是排放量最低的中国稀土的 27 倍,废水排放量也有 171.99 万吨。 虽然这家公司一年砸 6.48 亿搞环保,比其他四家龙头的总和还多,建了光伏电站、搞了碳足迹认证,但架不住生产规模大,绿色冶炼项目一投产,排放还是跟着涨。 要知道稀土提炼这活儿本身就自带 “脏属性”,就算现在废水排放削减了 60%,固废利用率提到 85%,但对比西方那种连厂都建不起来的情况,这些 “进步” 在德媒眼里反倒成了 “付出代价” 的证明。 西方其实早把这笔账算得门儿清,他们不是不想搞稀土产业,是真扛不住这代价。美国芒廷帕斯矿当年就是因为污染太严重倒闭的,欧洲更别提了,民众闻着 “稀土” 俩字就抗议,建厂选址连环评都过不了。 他们也试过搞 “稀土联盟”,结果美国 MP Materials 公司折腾 7 年都没法量产高纯稀土,在非洲建的精炼厂因为技术问题一拖再拖。 说白了,他们既舍不得像中国早年那样承担环境成本,又没本事快速突破提炼技术,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在供应链里站稳脚跟,转过头就拿环境和劳工健康说事儿。 德媒说 “竞争要看谁能承受更多环境破坏”,这话听着刺耳但也戳中了早年的现实。 那些年为了跟上全球工业需求,中国确实在稀土上付出了环境赤字,矿区的土壤、水源被放射性元素污染,矿工和周边居民的健康受到威胁,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代价。 现在西方要搞能源转型,电动车、风电设备哪样都离不了稀土,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却又不想承认自己没能力承担这份发展成本,只能用批评来掩盖自己的被动 —— 毕竟比起承担污染代价,动动嘴皮子批评别人可轻松多了。

用户63xxx69
德国民间本来就反华,是欧洲之最没有之一,政客对华强硬能获得民间选票,政府对华示好也只为生意利益。别把德国牧羊犬看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