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0月,大败而逃的吴佩孚,只带着卫兵逃到邓县,于学忠竟带着手下六个师长

烈火科学风暴 2025-10-30 08:57:32

1926年10月,大败而逃的吴佩孚,只带着卫兵逃到邓县,于学忠竟带着手下六个师长出门迎接,态度一如以往,这让吴佩孚感慨万千。 乱世见忠心!于学忠对吴佩孚的情义从未变 民国军阀混战,很多人为了权势反复换主人。于学忠却不一样,他对故主吴佩孚的情义,从来没动摇过。 这份忠诚,让张作霖父子特别看重他。他们欣赏于学忠,不只是因为他能打仗、有谋略。 于学忠是山东蓬莱人,家里几代都是军人。他父亲于文孚早年和张作霖在一个军营共事,算是老熟人。 1904年,于学忠从北洋陆军随营学堂毕业,考了第一名。他先在北洋军做下级军官,后来加入直系军阀。 1921年宜昌之战,于学忠立了大功。当时他是营长,不仅守住了阵地,还出主意夜袭川军补给线,帮直系打赢了仗。 吴佩孚正好看到了他的表现。吴佩孚爱惜人才,尤其喜欢能打仗、会想办法的军官。 战后,吴佩孚把于学忠调到自己身边。短短五年,于学忠从团长升到第九军军长,还兼着荆襄警备总司令。 于学忠敬重吴佩孚,不光是因为吴佩孚提拔他。他认同吴佩孚“军人要保家卫国”的想法,带兵时严禁抢掠百姓。 1926年,北伐军一路打过来,直系军队挡不住。吴佩孚主力全没了,只能带着少数卫队逃跑。 最后,吴佩孚跑到了河南邓县。那里是于学忠第九军的临时司令部。 当时的邓县很危险。北伐军快到了,奉军在旁边盯着,地方武装也在作乱。 于学忠的手下都劝他。有人说吴佩孚已经不行了,把他送走才能保住部队。有人说跟着吴佩孚会惹祸,不如投靠别的势力。 于学忠听了特别生气。他说吴帅对我有大恩,现在他难了,我不能不管。要是你们不愿意护着他,我就自杀谢罪。 手下们都不敢再劝。于学忠带着六个师的军官,列队迎接吴佩孚,仪式和以前一样隆重。 可吴佩孚已经指挥不动军队了。他下的调兵命令,没人愿意听。 吴佩孚知道自己没希望了,不想连累于学忠。他决定去四川投靠旧部杨森。 于学忠反复劝他留下,说愿意带着全军保护他。吴佩孚心意已决,还劝于学忠找条好出路。 送走吴佩孚,于学忠就决定解散第九军。这支部队是吴佩孚支持建起来的,故主走了,他不想再用这支部队为别人办事。 他把军饷和物资全分给士兵,让他们自己回家或者另找去处。自己也脱下军装,回了蓬莱老家。 于学忠的事很快传开了。1927年,张作霖派人去蓬莱请他。张作霖说可以让他当东三省保安副司令,职位比在直系时还高。 于学忠一开始拒绝了,他不想背叛吴佩孚。后来张作霖多次邀请,他才答应出山。 张作霖很信任他,先后让他当镇威军第四方面军团司令、平津卫戍司令。 1932年,吴佩孚从四川回北平定居。这时的吴佩孚没了权力,生活过得很紧。 于学忠经常去看他,每个月都送生活费。有人劝他,说他现在是奉系重臣,和吴佩孚走太近会被人说闲话。 于学忠不在意。他说我敬重吴帅,和他有没有权力没关系,只讲情义。 1939年,吴佩孚病逝。于学忠正在打仗,没法亲自去吊唁。他派人送去厚礼,还写了挽联。 挽联原文为“知遇恩深,毕生未报;民族义重,千古流芳”。 前半句讲的是,吴佩孚对他有知遇之恩,这份恩情他一辈子都没能报答。后半句是说,吴佩孚坚守民族气节,拒绝与日伪合作,这种品格会流传千古,被后人铭记。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烈火科学风暴

烈火科学风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