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高官:沙俄占中国的不妨卖给中国。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喊着“向东看”的口号,试图开

地缘历史 2025-10-29 19:13:21

俄高官:沙俄占中国的不妨卖给中国。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喊着“向东看”的口号,试图开发广袤的远东地区,但效果却一直不太理想。   俄罗斯“向东看”已经喊了十年有余,可真正的东部,依然是一片沉默的冰原。   普京曾将远东开发定为“21世纪国家优先事项”,投入政策、资金、制度红利,甚至推出“一公顷土地法”,鼓励国民去开疆拓土。   但截至2025年,远东人口仅780万,密度不足每平方公里1.1人,2024年虽短暂回暖,净流入2.4万人,却无法掩盖十年持续下滑的基本面。   更致命的是,这片被视为“资源宝库”的土地,正在成为经济负资产。远东联邦区面积占全俄40.6%,却仅贡献全国5.5%的GDP。   基础设施老旧、冻土带横亘、气温低至零下五十度,任何一个地质工程都可能因管道爆裂、铁路扭曲而前功尽弃。   贝阿铁路修了二十年,依然亏损连连,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卖地”之说之所以激起千层浪,并非因为这个建议多么荒谬,而是它太过真实。   在俄罗斯远东逐步陷入“开发——亏损——再开发”的恶性循环时,“干脆让有能力的国家来做”这种声音,不再只是民间吐槽,而是进入了精英圈的公共话语场。   伊拉利奥诺夫的身份,让这场争议不再只是一个人“喝醉了说梦话”。   俄对远东的开发越来越依赖中国,这一点不容否认。   从“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到黑龙江大桥、同江口岸,再到寒地农业合作与中资数据中心建设,中国的技术、资金、市场正在成为俄方“东进计划”的关键支柱。   2023年中俄贸易额达到270亿美元,中国参与了49个俄罗斯投资项目,其中多数集中在远东地区。   但问题在于,俄罗斯不愿彻底放手。能源、矿产等关键项目仍需本地控股,外资审批流程低效,法规经常朝令夕改,这让中国企业在现实操作中频频受限。   俄方一边喊着“欢迎中国投资”,一边又担心“主权被侵蚀”,这种自我矛盾的姿态,是“卖地论”能出圈的根本原因。   伊拉利奥诺夫提出的“150万平方公里售地协议”,恰好对应19世纪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从清朝手中夺取的领土面积。   这种“历史呼应”,自然更容易引发情绪共振。但问题在于,2008年中俄已彻底解决边界问题,俄罗斯宪法也明确规定领土完整不可谈判。   佩斯科夫第一时间回应,称该提议“触碰红线”,地方政府更是群起攻之,民族主义舆论甚至将伊拉利奥诺夫称为“卖国贼”。   这不是一次外交事故,而是一场内部撕裂的开始。俄罗斯的远东困局,已不再是资源问题,而是国家能力问题。   苏联时期,远东开发每年投入GDP的5%,如今俄乌战争拖垮财政,远东铁路预算2025年被砍30%。   在西方制裁下,俄罗斯主权融资受限,技术链断裂,只能靠“平行进口”苦撑。   一个连天然气压缩站都要靠中国设备的国家,又如何支撑起数十万亿卢布的远东开发?   所以问题来了:既然自己干不了,为什么不让别人来干?   这正是“售地论”背后的逻辑。伊拉利奥诺夫不是要“割地求生”,而是在现实面前低头。   他提出,通过“出售或长期租赁”的方式,让中国全面接手西伯利亚部分地区的开发,不仅可以获得数百亿美元收入,还能避免资源沉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永久解决领土争议”。   这显然是一种“极限现实主义”的思维,逻辑冷酷,却不乏市场诱惑。   但这种诱惑,中国并不接受。中国驻俄使馆明确回应:“地缘政治炒作”,不接受、不讨论、不参与任何形式的领土交易。   北京智库也指出,中国更重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务实合作,而非历史恩怨的翻炒。这种立场,既是对现实的把握,也是对未来的约束。   必须承认,中俄合作已进入深水区,但远未到可以谈“土地转让”的地步。俄罗斯怕失控,中国怕背锅,西方则在一旁煽风点火。   《纽约时报》迅速跟进报道,渲染“中国扩张主义”,试图挑拨中俄。   东盟国家则保持审慎,既担心大国博弈破坏地区格局,也认可中俄合作对全球能源链的稳定作用。   这才是“售地论”真正的杀伤力,不是让人震惊,而是让人怀疑。   远东不只是俄罗斯的战略腹地,更是地缘平衡的天枰。俄乌冲突打乱了俄罗斯的财政计划,也打破了它对欧洲的幻想。   现在的“向东看”,不再是主动选择,而是被迫转身。可转身之后,它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是中国,是现实,是它曾拒绝但又不得不借助的力量。   中俄的合作,不会因一次“卖地提议”而生变,也不会因一次“红线回应”而中止。   但这件事之后,双方都看得更清楚了:俄罗斯需要中国,但又害怕中国;中国想要合作,但不愿被拖下水。   这种微妙的博弈,将持续主导未来十年远东战略的走向。

0 阅读:4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