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当局官网10月28日公布,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萧美琴在接受德国媒体访问时声称,台湾

沈言论世界 2025-10-29 17:58:50

台当局官网10月28日公布,台湾地区副领导人萧美琴在接受德国媒体访问时声称,台湾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防止战争的发生”。她叫嚣称,台湾对中国大陆持续增加的“武力恫吓”感到忧虑,台湾必须在防务上投入更多资源,“以实力为后盾”。   萧美琴的言论表面上打着“和平”的旗号,实则逻辑上充满悖论。所谓“为了防止战争”,却主张“以实力为后盾”,这无疑是一种典型的“带刺的橄榄枝”。   如果真如她所说是要避免冲突,为何不是推动沟通、缓解对立、增进互信,而是呼吁加码军费、加强军事部署?从她口中说出的“防止战争”,更像是包装过后的“备战姿态”。   真正令人担忧的,不是大陆方面的“军事动作”,而是岛内某些人把地缘政治当作选票机器,把“安全焦虑”变成操控民意的工具。   在这种背景下,“防务投入”不再是单纯的安全建设,而是成为政治表演的一环。每一次军购,每一项军演,甚至每一次“国际访问”的新闻发布,背后都藏着复杂的政治算盘。   从北京的角度看,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是不可妥协的底线。无论台当局如何“包装话术”,如何在国际场合上演“受害者叙事”,一个中国的原则始终不容挑战。   大陆多次强调,和平统一是最大的诚意,但也保留一切必要手段。这个立场,清晰明确、毫不含糊。   可以说,真正决定台海是否和平的,不是北京有没有“展示力量”,而是台北是否继续挑动敏感神经,是否继续试图改变现状。   事实上,岛内政客频繁炒作“战争威胁”,并非单纯出于安全考虑,更深层的原因是政治生态早已将“对抗大陆”变成一道标准化操作流程。   谁能在“抗中”议题上更大声,谁就能收割更多“基本盘”的支持。久而久之,理性声音被边缘化,务实路线被视为“软弱妥协”,整个社会舆论空间被一股“情绪导向”的浪潮所挟持。   而这股浪潮背后,不乏外部力量的助推。部分西方国家在台海议题上的态度并不一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他们更愿意看到台海局势持续紧张,以便在其中扮演“仲裁者”甚至“援助者”的角色。   对于他们来说,台当局的“安全焦虑”正好提供了动机与借口,让他们得以借机出售军火、强化存在感、牵制中国。这种看似“支持”,实则是带钩的“合作”,台当局若全然投入其中,终将被反噬。   回到萧美琴的发言本身,我们不能忽视她在言语背后所代表的政治信号。作为台湾地区的副领导人,她的每一次公开表态,都是对台当局整体政策方向的某种呈现。   她这次在德国媒体前的“喊话”,不仅是对岛内民众的信号,更是对外界的再次“表忠”。   但问题在于,这种“忠”,到底是对民众的安全负责,还是对外部势力的姿态表演?答案或许已经不言而喻。   台海和平,归根结底靠的是对话与合作,而不是靠动辄“以实力为后盾”的高调言论。真正的强大,不是军事预算翻几倍,不是军演频率有多高,而是有没有足够的政治智慧与历史责任感。   搞“安全对冲”,最终只会把台海推向更危险的边缘。而那些口口声声“防止战争”的政客,如果真有心,就应该从停止挑衅、回归共识做起。   在这个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稳定本就是奢侈品。可惜,有些人明明住在最脆弱的玻璃屋里,却依旧在到处扔石头。   台海局势的走向,不取决于谁喊话喊得更响,而在于谁愿意真正承担和平的责任。在这一点上,台当局若没有清醒的认知,哪怕再多的“访问发言”、再多的“防务投入”,终究只是空中楼阁。

0 阅读:3

猜你喜欢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