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拒见”德国外长后,德国女部长狂妄挑衅:狠狠打击中国 在荷兰强抢了中资控股企业“安世半导体”后,中方随即出手反制,除了对荷兰加码贸易限制外,还直接禁止了安世中国工厂对外出口成品芯片。这操作可谓是“一芯锁死全球车”,实实在在打疼了欧洲所有汽车生产商。 要知道欧洲汽车业可是支柱产业,德国的大众、宝马、奔驰,法国的标致、雪铁龙,意大利的菲亚特,全靠着稳定的芯片供应过日子。 之前芯片短缺的时候,这些车企就因为缺芯停过产,现在安世中国工厂的成品芯片出不来,他们的生产线直接面临“断粮”风险。 大众集团旗下的电动车型ID.系列,有近四成的功率芯片依赖安世供应,现在禁令一出,大众在德国狼堡的工厂已经开始缩减产能,原本计划每月下线5万辆车,现在直接砍到了3.5万辆,工人都开始轮休了。 宝马更头疼,它的新能源车型iX3用的电控芯片全是安世中国工厂生产的,现在没了货源,慕尼黑的生产线已经停了两条,负责人急得天天往荷兰和德国政府跑,想找人协调,可根本没人能拿出解决方案。 奔驰相对好点,但它的传统燃油车变速箱控制芯片也离不开安世,现在库存只够撑一个月,要是禁令不解除,下个月也得停线。 不光是德国车企,法国的雷诺、意大利的菲亚特也跟着遭殃。 雷诺在西班牙的工厂,专门生产小型家用车,用的正是安世的入门级功率芯片,现在库存告急,已经开始暂停部分车型的订单接收。 菲亚特在塞尔维亚的工厂更惨,原本计划今年扩产,现在芯片断供,扩产计划直接搁置,还得裁掉两百多名临时工。 这些车企慌,欧洲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更慌。 德国博世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它给各大车企供应的车载系统里,就用到安世的芯片,现在博世的库存只能维持半个月,要是再拿不到芯片,它给车企的供货也得断,到时候整个欧洲汽车产业链都得停转。 欧洲汽车工业协会急得不行,赶紧给欧盟委员会发了报告,说要是中方的禁令持续三个月,欧洲汽车业将损失超过200亿欧元,还会有近10万工人失业。 可现在欧盟也没辙,毕竟是荷兰先动的手,中方的反制合情合理,他们根本没立场去指责中方。 德国女部长说要“狠狠打击中国”,可她连怎么打击都没说清楚。 要是跟中方打贸易战,德国先输一半。 中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每年要向中国出口上千亿欧元的商品,其中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占了近三成。 要是德国真敢对中国商品加关税,中方完全可以反制德国汽车,到时候德国车企的损失只会更大。 之前德国大众就因为担心贸易摩擦,特意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在安徽建了新能源汽车工厂,现在要是德国政府跟中国对着干,大众这些投资都得打水漂。 再说了,中方现在手里的牌可不止这一张。 除了汽车芯片,中方在稀土、新能源电池等领域也有优势。 德国车企发展新能源汽车,离不开中国的稀土和动力电池,要是中方再在这些领域出手,德国汽车业更是雪上加霜。 德国女部长的狂妄言论,更像是一种无力的发泄。 她心里清楚,德国根本没能力“狠狠打击中国”,反而得看中方的脸色。 现在欧洲汽车生产商都在盼着中方能解除禁令,可中方的态度很明确:荷兰要是不把安世半导体的事情解决好,反制措施就不会停。 荷兰政府也慌了,毕竟安世半导体原本是荷兰的企业,后来被中资控股,现在荷兰强抢过来,不仅得罪了中方,还让安世半导体失去了中国市场。 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的工厂每年能贡献近40%的营收,现在不准出口,安世的股价已经跌了近30%,荷兰政府就算拿到了企业,也得面对巨额亏损。 欧洲的媒体也在批评荷兰和德国的做法,说他们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德国明镜周刊》就发文说,荷兰强抢安世半导体,是对市场规则的破坏,中方的反制是必然结果,德国女部长的挑衅言论,只会让局势更加恶化。 现在的情况很明显,中方不是好惹的,荷兰和德国要是继续执迷不悟,只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欧洲汽车业已经感受到了切肤之痛,要是再这么耗下去,不光是车企,整个欧洲的经济都会受到影响。 德国女部长要是真为德国的利益着想,就不该说那些狂妄的话,而是应该赶紧跟中方沟通,推动荷兰解决安世半导体的问题,不然最后受损的还是德国自己。 毕竟现在的中国,早就不是以前那个可以随意欺负的国家了,在核心利益问题上,中方绝不会退让,德国要是看不清这一点,只会吃更大的亏。 安世半导体的禁令,只是中方反制的开始,要是荷兰和德国继续一意孤行,中方还会有更多的手段,到时候欧洲汽车业面临的,可能就不只是芯片短缺那么简单了。 德国女部长要是真有“狠狠打击中国”的本事,就不会让德国车企陷入现在的困境,可事实是,她除了放狠话,啥也做不了。 这种只会嘴上逞强的做法,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德国在国际上丢面子,最后只能是自食恶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