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荷兰,中国是好学的,有样学样 这话真不是空说的,历史上咱们学荷兰,从来都

扬扬妈妈 2025-10-29 10:42:00

学学荷兰,中国是好学的,有样学样 这话真不是空说的,历史上咱们学荷兰,从来都是奔着“能用、管用”去的,不是摆样子,更不是跟风凑热闹——毕竟在几百年前,荷兰可是“海上马车夫”,手里攥着当时最牛的海上技术和贸易玩法,不学它学谁? 明末那时候,咱们的水师日子可不好过。倭寇刚消停没多久,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夹板船就闯到东南沿海了,那船又大又硬,船上的加农炮能打十几里地,咱们原来的小战船根本扛不住,打一次输一次,沿海的渔民和商队苦不堪言。这时候郑芝龙站出来了,他早年跟着商船跑过南洋,跟荷兰人打过交道,知道人家的厉害,更知道人家的“软肋”——你知道吗?郑芝龙没傻乎乎地跟荷兰人硬拼,而是先派人去摸清荷兰夹板船的构造,看人家的船肋怎么搭、火炮怎么排列,甚至偷偷买了几门荷兰炮回来拆了研究,这就是最实在的“有样学样”! 1633年料罗湾海战,就是咱们学荷兰技术的“实战大考”。郑芝龙把自己的战船改了,原来的船身太脆,他就加了两层木板,跟荷兰船一样;原来的火炮都是小口径的,他就换上仿荷兰的加农炮,还特意把炮位调低,能打更远的距离。更聪明的是,他没照搬荷兰船“吃水深”的毛病——荷兰船在深海厉害,但咱们东南沿海多浅滩,郑芝龙就把船底改浅了,灵活得很。结果呢?荷兰人以为还能像以前一样横冲直撞,没想到郑芝龙的舰队上来就用荷兰式的火炮猛轰,还派火船贴着荷兰船烧,最后把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舰队打得落花流水!你觉得这种“学了就用、用了就赢”的本事,是不是比单纯喊口号强多了? 但咱们学荷兰,从来不是“照抄作业”,这一点特别关键。就说造船吧,荷兰船为了装更多货、抗风浪,船身造得特别宽,转弯慢得要死。郑芝龙一看就知道不行——咱们打海战要的是灵活穿插,不是慢悠悠地扛风浪,所以他改了船身比例,保留荷兰船的坚固,又加了咱们自己快船的“灵巧”,这才在料罗湾能绕着荷兰船打。要是当时傻愣愣地全抄荷兰船,估计早被人家的火炮逐个点名了,你说对不对? 还有人觉得“学西方”是鸦片战争后的事儿,其实明末学荷兰就已经是“师夷长技”的早期实践了——比魏源提“师夷长技以制夷”早了两百多年!那时候咱们学荷兰,学的不只是技术,还有海上贸易的思路。荷兰东印度公司靠“股份制”筹钱办舰队、搞贸易,郑芝龙也学着整合沿海的商船队,让渔民和商人入股,一起搞海上运输,既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又让大家都赚到钱,这才把荷兰人在东南沿海的贸易份额抢了不少。这种“学技术更学模式”的思路,放到现在看都特别超前。 到了现代,咱们学荷兰的地方就更贴近生活了。你吃的反季节蔬菜,很多都来自山东、云南的温室大棚,这些大棚的技术源头,就是荷兰的“玻璃温室”。荷兰人能在国土面积那么小、气候还不算好的地方,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靠的就是“精准农业”——用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光照,甚至叶片的营养,精准施肥浇水,一点不浪费。咱们引进的时候,没直接搬荷兰的温室,而是改了——荷兰冬天暖和,咱们北方冬天冷,就给温室加了保温层和地热;荷兰土地平坦,咱们南方多山地,就搞起了“立体温室”,一层种蔬菜,一层种菌菇,空间一点不浪费。现在咱们的温室蔬菜产量,比传统种植高了2倍还多,这是不是又是一次成功的“有样学样”? 不过话说回来,学荷兰也不是每次都顺顺利利。清末的时候,咱们也学过荷兰的海军技术,买了不少西式军舰,结果甲午战争还是输了。为啥?因为那时候只学了“皮毛”——买了船,却没学人家的指挥体系,没搞懂怎么练水手,甚至军舰上的零件坏了都不会修,得靠外国人。跟明末郑芝龙比,差的就是“学透、改活”的劲儿。所以“好学”是好事,但怎么学、学什么,比“学不学”更重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2

评论列表

大中消息

大中消息

2
2025-10-29 11:03

学东西要有林总的钻研劲活学活用,刘少奇同志的勤劳劲,毛主席的全局观辩证的去学

扬扬妈妈

扬扬妈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