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坚称乌军“没问题”,只需要武器。但是德国媒体报道称,乌军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逃兵如潮。 泽连斯基口中“只需武器便无往不利”的乌军,在德国媒体的镜头下露出了截然不同的面貌。逃兵如潮的乱象,让外界对乌克兰战场的真实境况刮目相看,所谓的“战力稳定”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幻象。 谁能想到,自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针对擅离职守军人的刑事案件已达29万多起。这个数字足以让德国民众瞠目结舌,要知道它几乎等同于整个德国联邦国防军的规模。 想象一下,一个国家的正规军主力突然集体消失,这样的场景背后藏着怎样的军心涣散?更令人震惊的是,这29万多逃兵还只是被正式通缉、立案调查的部分,另有大约同等数量的逃兵仍在法外游离,未被纳入统计。 如此算来,乌军逃兵总数已接近30万,这样的规模在现代战争中实属罕见,足以说明军队内部早已问题丛生。曾经,德国民众乃至不少西方国家都坚信,乌军正稳步接近北约标准,在战场上奋勇抗击俄罗斯。 屏幕上那些所谓“英勇作战”的画面,让外界对乌军的战斗力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可现实却给了这份期待沉重一击,逃兵潮的蔓延撕开了精心编织的假象,露出了乌军内部的千疮百孔。 士兵们本应是保家卫国的中坚力量,为何却纷纷选择逃离战场?答案或许藏在乌克兰的强制动员政策里。没有自愿参军的热忱,只有被迫入伍的无奈,这样的士兵怎能心甘情愿为战场卖命? “强扭的瓜不甜”,强制动员终究难以凝聚军心。那些被硬拉上战场的士兵,心中没有保家卫国的信念,只有对战争的恐惧和对未来的迷茫。他们中许多人缺乏系统的军事训练,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被推向炮火纷飞的前线,面对强敌自然心生退意。 更有士兵吐槽军队内部的腐败乱象,指挥官中饱私囊、滥用职权,让本就低落的士气雪上加霜。当士兵们感受不到尊重与公平,看不到胜利的希望,逃离便成了最本能的选择。 泽连斯基始终回避乌军存在的深层问题,一味将焦点放在索要武器上。可武器终究是冰冷的装备,需要有战斗意志的人来操控。一支军心涣散、士兵争相逃亡的军队,即便手握先进武器,又能发挥多少战斗力? 乌克兰前总统波罗申科早已点破关键,强制征兵导致的逃跑现象频发,这样的动员方式既不可信也无效。士兵们不是机器,他们有恐惧、有诉求,当个人权益得不到保障,当作战意义变得模糊,再强大的武器也无法让他们心甘情愿冲锋陷阵。 德国媒体的报道绝非空穴来风,逃兵数量的持续攀升已经给出了最有力的证明。乌军的现状与泽连斯基描绘的图景严重脱节,强制动员不仅没能提升士气,反而让逃跑成为常态。照此趋势,乌军逃兵人数只会有增无减,战场形势也将愈发严峻。 战争的胜负从来不止于武器的优劣,更在于人心的向背。一支失去军心的军队,再充足的军备也难以挽回败局。乌克兰若不能正视内部问题,解决士兵的后顾之忧,凝聚作战信念,即便获得再多外部武器援助,也难以改变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逃兵潮的背后,是军心的流失,更是信任的崩塌,这或许才是乌克兰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难题。

永不言弃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