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洲行签矿产协议仍需10-15年时间才能摆出稀土困境 特朗普亚洲行一个关注

花鲜生论谈 2025-10-28 23:53:53

美国亚洲行签矿产协议仍需10-15年时间才能摆出稀土困境 特朗普亚洲行一个关注焦点是,他分别与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等国家签署了一系列矿产协议,为美国最终摆出中国目前实施的稀土管制令进行布局。有人担心,马来西亚、日本是不是具备提供精炼技术,正在帮助美国摆出稀土困境。这个纯属臆想。 目前全球具备稀土精炼技术完整工业化的只有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三家,中国占据整个稀土提炼市场的92%,澳大利亚和美国仅占8%。而美国如果想实现大规模提炼技术工业化且完全自给自足需要10-15年时间才能完成。有了这个时间,中方在与美国的贸易战中就有了很大筹码,能够游刃有余干很多事情了。 2025年10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亚洲之行中签署了一系列关键矿产协议,旨在加强与盟友在关键矿产(包括稀土元素)领域的合作。这些协议是美国“供应链韧性倡议”的一部分,针对中国在全球稀土加工领域的垄断地位(占全球加工能力的85%以上)。 主要协议包括: 1)与日本的协议:于10月27日在东京签署,名为“通过采矿和加工保障关键矿产和稀土供应的美日框架”。内容涵盖联合投资、库存系统、贸易措施和快速响应小组,以填补供应链缺口,优先开发永磁体、电池和光学组件等高价值材料。该协议强调公平竞争和国家安全审查资产销售。 2)与马来西亚的谅解备忘录(MOU):于10月26日在吉隆坡签署,焦点是多元化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促进美马公司伙伴关系和投资。马来西亚同意不对中国买家优先出口稀土,并优先考虑美国投资关键矿产资产。马来西亚拥有约1610万吨稀土储量,但目前部分依赖中国精炼技术。 3)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协议:包括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的贸易框架和MOU,强调关键矿产加工和出口合作。这些是非约束性协议,但旨在优先美国买家,并增加美国对东南亚稀土的准入。 挑战与局限 1)时间滞后:构建加工能力需多年。稀土精炼环境成本高(涉及放射性废物),美国许可流程漫长。即使加速,CSIS报告指出,美国重稀土分离能力仍为零,新项目需5-10年投产。中国已领先数十年,价格优势使非中国项目难以竞争。 2)规模不足:东南亚协议多为非约束性MOU,细节模糊,受政治变动影响。全球需求激增(电动车需每年1万吨稀土磁体),盟友产能仅覆盖小部分。美国仍进口中国稀土磁体约1万吨/年。 3)更广泛依赖:协议聚焦矿产,但中国控制技术出口(如精炼设备),新规域外管辖进一步复杂化。Econofact分析显示,美国国防和高科技产品仍高度依赖中国组件。 这些协议是美国更广泛“友岸外包”策略的一部分,还包括与澳大利亚的85亿美元框架协议和对乌克兰的矿产协议。白宫表示,这些举措将动员政府和私营部门支持,目标是构建独立于中国的供应链。 总体而言,美国协议能逐步降低风险(例如,通过澳大利亚投资减少20-30%依赖),但需巨额投资(每座精炼厂约5亿美元)和国会支持(如FY2026预算)。若中美贸易战升级,这些协议将提供缓冲,但完全“摆脱”需全球协调和本土创新。专家建议,美国应优先“中游”加工,并与欧盟/印度深化伙伴关系,以实现长期独立。美国稀土需求 中美稀土之争 美国稀土战略 中美稀土谈判

0 阅读:34

猜你喜欢

花鲜生论谈

花鲜生论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