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对美国船只进行收取特别港务费以来,从美国到中国的货物到中国港口的美国船只,为了逃避停靠特别港务费,他们有了新办法。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中美贸易那点破事儿拉开序幕。今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借着301调查的名义,先下手为强,对中国建造或运营的船舶加征每净吨50美元的港口附加费,名义上是维护供应链安全,实际上就是想卡中国船运的脖子。结果呢,中国没惯着他们,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直接回击,宣布从10月14日起,对美国旗帜船只、美国公司拥有或运营的船舶、甚至美资持股超过25%的货轮,全都得交“船舶特别港务费”。起步价每净吨400元人民币,2026年4月跳到640元,2027年再升到880元,到2028年直接上1120元。这收费标准基本是对标美国的,逐年递增的设计,也让美国船东们提前算好账本,头疼不已。 政策一落地,美国航运圈子就炸了锅。全球两大巨头马士基和赫伯罗特首当其冲,他们手里的美国旗船舶本来直奔上海、宁波这些大港,现在全得绕道走。马士基直接把两艘悬挂美国旗的集装箱船调离中国航线,改去韩国釜山港中转。赫伯罗特也学着点,把光阳港当跳板。为什么选韩国?简单,韩国船籍注册方便,税费低,还能用巴拿马或利比里亚旗的船接力,这些国家的手续就几天搞定,不像美国旗那么扎眼。结果就是,美国货从洛杉矶启航,先到釜山卸箱,再换船进中国港,名义上避开了“美国元素”,实际操作起来,集装箱上印的蓝白logo藏都藏不住,但海关那边暂时还没深挖。 这招儿听着聪明,实际干起来也真管用。10月14日政策生效当天,就有首艘美国船“吃瘪”了。一艘叫“海洋荣耀”的货轮,原计划停宁波,本该交446万元费用,船东一咬牙,直接取消行程,掉头去釜山。韩国那边乐坏了,釜山港赶紧开辟中美中转专用泊位,把散货区改成集装箱区,装卸速度提了三成,一个月吞吐量破180万标准箱,创下三年新高。周边物流园租金涨20%,连当地小饭馆都加了船员专属菜单。光阳港也跟着沾光,赫伯罗特那边的舱位一度紧张,船公司得多掏每吨50美元的加急费。但算总账,中转多花15%的仓储和倒箱钱,还是比直接交特别港务费省30%,美国船东们掂量掂量,觉得值。 中小船企玩得更野,他们干脆把美资船拖到菲律宾船厂,换个船籍证再上路。手续办得飞快,海关翻翻文件就过关,保险费虽涨12%,但航线重开,货物流通没断。整个过程,就跟猫捉老鼠似的,美国船公司钻空子,中国海关也开始升级工具,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扫个二维码,就能查出货物的原产地和中转记录。上个月,赫伯罗特就栽了,一批伪装成韩国产的机械零件被揪出来,不仅补交费用,还加5%的滞纳金,净亏两百多万。这下子,船东们警铃大作,知道这空子不是长久之计。 说到底,这波操作让第三方国家捡了大便宜。三星重工的船厂订单爆满,美国船企的改造业务排到明年,焊工加班到深夜。越南胡志明港也插一脚,推出48小时快速中转套餐,首单免仓储费,主动联系美国公司拉生意。欧盟船企看得门儿清,地中海航运和达飞海运不趟这浑水,直接加大亚欧航线投入,把美国公司的份额蚕食掉,今年一季度他们在中美航线的市场占比从18%窜到25%。美国船东急眼了,组团去华盛顿游说,想让政府补贴中转成本,可国会两党为预算吵翻天,哪顾得上这点事儿。 从供应链角度看,这事儿的影响可不小。从美国到中国的货,本来12天直达,现在绕韩国多出4天,艾奥瓦州的农场主们最先叫苦,大豆在船上多捂一天,霉变风险就多一分,上个月就有一批货到港受潮,中国进口商直接扣15%的货款。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厂也跟着遭殃,原材料迟迟不到位,生产线减产,主管们只好临时换泰国或马来西亚供应商,虽然成本高点,但至少准时。马士基的调度部门天天开会赔不是,客户要么压运费,要么直接跳船,合作协议一撕两半。 长远来看,这场港口费拉锯战还得继续。2028年收费上到每净吨1120元,中转成本可能占运费的40%,到时候绕道就不划算了,美国船公司要么硬扛费用,要么彻底退出中国市场,开始调研南美航线。韩国港口现在赚得盆满钵满,但也捏把汗,怕中国哪天对中转货加征费用,已经在印尼扩建备用码头。中国这边,反制措施本来就是冲着平衡贸易成本去的,美国之前加关税时也没客气,企业逐利本性难改,这中转戏码能唱多久,谁也说不准。要是中国再推原产地追溯新规,要求原材料采购凭证,这些船还能往哪儿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