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一个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愣是把中国当成根,把客家情融进骨血,比起那些有华人血统却忙着撇清关系的家伙,这份赤诚简直是照妖镜,照出了什么叫“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不过熊德龙这颗中国心,也不是凭空长出来的,而是他梅州的客家养父母用一辈子的家教种出来的。 1947年出生的熊德龙本是街头弃婴,两岁时恰巧被印尼华侨熊如淡、黄凤娇夫妇收养,这对来自广东梅县的客家人,将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培养,手把手教他讲客家话,睡前给他唱客家山歌,更把《增广贤文》里的道理刻进了他脑子里。 熊德龙的父亲常念叨“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母亲更是在年关没钱时,把仅有的手镯典当出去,也要寄钱回梅州乡下孝敬老人,还告诉熊德龙“再苦再穷不能忘祖忘本”。 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对熊德龙来说,已经和血统没那么大关系了。 1979年他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看到梅州山区的孩子踩着泥路上学,医院里连像样的病房都没有,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 那会中国刚改革开放,他自己的事业也才刚起步,却二话不说掏出钱来,先给梅江区的泮坑小学和水白中学盖校舍。 1984年听说要办嘉应大学,他独捐210万建了德龙会堂,还跑到美国动员客属华侨募捐,把建校的钱凑齐了。 有媒体的报道里算过账,光在梅州,他就捐建了6座大桥,感恩母亲的贤母桥、纪念养父的如淡长廊,还有嘉应大桥、剑英纪念大桥,每一座桥都连着他的孝心和乡情。 这些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而是他辛苦跑生意、办企业一分一分攒的,他虽然对自己抠门,可对祖国却大方得很,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到中国不是为了赚钱,是要实践诺言,让中国早日富裕起来”。 这份慷慨从来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横跨几十年的坚守。 从贵州的第一家外资企业,到云南、吉林、黑龙江的希望小学,他前前后后捐了40多所学校、医院和敬老院。 梅州市梅州区人民医院的凤庚楼是他捐的,华侨博物馆、叶剑英博物馆的建设他也出了力,甚至滞留梅州期间,还专门捐100万奖励当地教师。 2023年10月,他都已经78岁的人了,还高调给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捐10辆电瓶车,那会国际刑警组织的红色通缉令还没撤销,他却半点没耽误做公益。 到了今年10月,他在湖北的关联企业还在正常运营,荆门兰谷建筑劳务、湖北泰政建设这些公司,都是他扎根中国的证明,哪像有些外商赚够钱就跑路,他是把根彻底扎在了这里。 最让人动容的是,他的“中国心”从来不是挂在嘴上,是融进身份认同里的。 不管在印尼还是美国,他逢人就说“我是客家人的儿子”,担任着中山大学、云南大学的校董,把“孝敬父母、忠义朋友、信誉事业”当座右铭。 印尼旅游部聘他当中印尼旅游亲善大使,他就借着这个身份搭桥梁,让更多印尼人了解中国;美国华人社团需要凝聚力,他就组织活动唤起爱国热情,央视国际都称他是“海外游子对家国的赤诚”代表。 梅州副市长说他“用实际行动回馈桑梓”,新华网评价他“视两岸同胞如手足”,这些赞誉是他用一辈子的付出换来的。 有人可能会好奇,熊德龙根本没有血统羁绊,他到底图个啥? 其实答案就在他母亲临终前的场景里,他守在床边,给母亲唱客家山歌,就像小时候母亲唱给他听那样。 养父母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更给了他中华文化的根,他后来做的所有事,都是在报答这份恩情,只是这份报答,从一个家庭延伸到了整个中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还组织近2000名中国干部去美国培训,学金融、学管理,把先进经验带回来,他不仅捐了钱,还在给中国的发展播下希望的火种。 反观现在有些人,流着中国血,却干着损害中国利益的事,要么把资产转移海外,要么跟着外人抹黑祖国,跟熊德龙比起来,格局差了十万八千里。 熊德龙用行动证明,爱国从来不是血统的枷锁,是文化的认同、情感的归属。 他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挂着养父母的照片,比和各国领导人的合影还重要,这份不忘本的坚守,就是他“中国心”的最好注脚。 就算熊德龙之前遭遇过司法风波,他对中国的心意依旧未减半分,关联企业还在湖北稳稳扎根,这份执着不是装出来的,他做过的每一件事,都在践行“用一生报答中国”的诺言。 熊德龙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相:真正的根,从来不是血管里的血,是刻在心里的情、融进骨子里的文化。 那些动辄拿血统说事的人,该好好看看熊德龙,看看这个没有中国血统的老富豪,是怎么把“中国心”活成一辈子的信仰的,这种跨越血缘的赤诚,也最该被人记在心里。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