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廷为什么不把重犯处死,而是发配边疆?其实古代人很聪明!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经常看古装剧的朋友可能都注意到一个现象,朝廷重臣犯了大罪,皇帝往往会说"免其死罪,发配边疆"。 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既然免了死罪,为什么不直接关进监狱,非要大费周章送到千里之外呢?这看起来费时费力,还要担心犯人半路逃跑,古人是不是傻? 恰恰相反,这恰恰体现了古代统治者的精明之处。 先说说发配这条路有多难走,现代人对"千里之外"可能没什么概念,坐高铁几个小时就到了,但在古代,从京城到边疆,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半载。 犯人不能骑马,只能徒步前行,押解的官差自然不会给好脸色,一路上少不了皮鞭伺候,吃的是粗茶淡饭,脚底磨出血泡,身上青一块紫一块。 更要命的是古代医疗条件极差,路上一旦生病,基本就等于判了死刑,感冒发烧在今天是小事,在那个没有抗生素的年代,可能就要了命。 所以很多犯人根本走不到目的地,直接死在半路上,这一路下来,身体和精神双重折磨,比直接砍头也就是早死晚死的区别罢了。 就算命大挺到了边疆,苦日子才刚刚开始,清朝规定的流放地分四个等级,最远的"极边烟瘴"在四千里之外,海南岛在古代可不是旅游胜地,而是被称作"天涯海角"的绝境,意思是到了世界尽头,这辈子别想回家。 那里瘴气弥漫,蚊虫遍地,各种热带疾病让北方人根本扛不住,新疆、东北这些地方更惨,荒无人烟,冬天冻得要死,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到了边疆要干什么?修路、建城墙、开荒种地、挖矿,什么苦活累活都得干,如果边境打仗,这些犯人就被推上前线当炮灰。 朝廷把他们当免费劳动力使用,开发边疆的成本几乎为零,比养活一个犯人在监狱里划算太多。 从政治角度看,这招更是高明,直接杀人容易背上"暴君"的名声,但发配边疆就不一样了,给了犯人一条活路,显得皇帝仁慈宽厚,犯人感激皇帝不杀之恩,百姓也觉得朝廷讲人情。 这种惩罚主要针对三类人:罪行严重但不至死的普通犯人、有功之臣犯错、皇亲国戚,比如乾隆驸马丰绅殷德在服丧期间和公主同房生子,嘉庆不好直接杀妹夫,就发配了事。 更深一层,发配边疆还解决了国防问题,古代士兵不愿意去边远地区戍边,流放犯正好填补这个空缺,他们在边疆扎根,有的还拖家带口,慢慢就形成了定居点。 这些人守着边境线,外族想侵占土地就没那么容易了,一个政策同时达到惩罚犯人、开发边疆、充实国防、树立仁政形象的多重目的,这笔账怎么算都不亏。 最残酷的其实是精神上的折磨,这些被流放的人,很多原本养尊处优,突然沦为阶下囚,从繁华京城到穷山恶水,从锦衣玉食到自生自灭。 更痛苦的是明知道这辈子再也回不去了,再也见不到家人,活着跟死了差不多,苏东坡被贬海南时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那种绝望不是装出来的。 所以说古人确实聪明,发配边疆这一招,表面上是法外开恩,实际上是比死刑更狠的惩罚,犯人活着受罪,朝廷得了实惠,皇帝赚了名声,边疆多了劳力,可谓一箭四雕。 比起简单粗暴的杀头,这种精心设计的制度才真正体现了统治的智慧,只是对那些被流放的人来说,也许一刀痛快反而是种解脱。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