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300万到1个亿:王自如的“债务困局”,撕开了风投圈的一层伪装 当王自如在镜头前说“我根本不看格力的工资条”时,外界大多当他是在“捧老板”或是“装清高”,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背后藏着的无奈。不是他不爱钱,而是那七位数的年薪,从落到工资卡的那一刻起,就不属于他自己。 一切要从他创业失败那年说起。最初的窟窿其实没那么大,一笔3300多万的风投欠款,在创业圈里算不上“天文数字”,若是正常经营周转,未必没有翻身的可能。但王自如没料到,风投的“账”,从来不是按普通人的算法计算的。没有按时还清的本金,像滚雪球一样裹着高额利息越滚越大,几年时间过去,3300万就变成了1个多亿。 这可不是简单的“利滚利”,更像是套在脖子上的“绞索”。有懂行的人算过,按这个涨幅,年化利率早已远超正常的投资回报,甚至触碰到了“高利贷”的红线。 但风投的合同里,总有各种“合规”条款把这笔钱包装成“风险补偿”“违约金”,创业者一旦踩线,只能眼睁睁看着债务失控。王自如不是没挣扎过,可1个多亿的窟窿,就算他在格力拿顶薪,不吃不喝也得赚十几年,更何况这笔钱还得先填给债权人。他拿不拿工资条,本质上没区别。 有人说王自如是“自作自受”,创业本就有风险,输了就得认。但仔细想想,风投的“风险”,似乎从来只压在创业者身上。当年签合同的时候,风投拿着计算器算尽了收益:项目成了,他们分走大头利润;项目败了,他们有抵押、有高息,把损失全转嫁给创业者。王自如的3300万变成1个亿,正是因为风投没承担“血本无归”的风险,反而靠“催债”成了稳赚不赔的一方。 这事儿戳破了风投圈的一层伪装:很多时候,他们不是“陪创业者冒险的伙伴”,而是“算准风险的债主”。尤其是对中小型创业者来说,风投的钱看起来是“救命钱”,实则可能是“催命符”。 你以为拿到的是启动资金,其实是签了份“卖身契”——成功了,你是“明星创始人”,风投跟着风光;失败了,你就得背上一辈子还不清的债。就像王自如这样,哪怕后来进了大公司,也得被债务绑住手脚。 更让人唏嘘的是,王自如的经历不是个例。这些年听过不少类似的故事:有人拿了几百万风投,项目黄了后被追债到卖房;有人为了还风投欠款,不得不放弃自己研发多年的技术,转行去打几份工。风投嘴里的“共担风险”,到最后往往变成创业者的“独自兜底”。他们赚的是“确定性的高收益”,创业者赌的是“不确定性的未来”,这本身就是一场不对等的博弈。 如今再看王自如“不看工资条”的说法,就能品出几分心酸。他不是不在乎钱,而是知道自己暂时没资格在乎。这笔七位数的年薪,更像是他给债权人的“定期还款”,是他从“债务泥潭”里爬出来的一点点希望。 而他的经历,也给所有想拿风投的创业者提了个醒:伸手要钱之前,先看清合同里的“利息陷阱”。别到最后,创业没成,反而把自己的人生都搭了进去。毕竟,风投的钱从来不是“免费的午餐”,有些钱拿了,可能要花一辈子来还。
